一块面团、一把切刀、一根竹签,在一双双巧手反复搓、捏、扭、压下,一个个面团转眼间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吉祥物”——飞燕、柿子、小白兔。近日,一场妙趣横生的“弘扬传统文化 共促家庭建设”手工制作活动在通州北苑街道金禧文化活动中心举行,家长和孩子们在传承非遗、弘扬文化、共促家风的主题引领下,与面塑非遗传承人杨帆邂逅了一场“指尖上的艺术”。
现场,杨帆从面塑的原材料小麦说起,带领大家回溯了小麦起源、小麦三产、麦向未来,为大家详细讲述了中国传统面塑文化在历经小麦引进、播种、研磨、杂交,到制作面塑产品、传承非遗面塑等漫长岁月后,如何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随后,民俗手工老师史存东带领大家开始制作面塑作品。揪下一块紫色面团,用手揉搓,捏出形状,拿切刀分出燕尾和翅膀,再用竹签戳出尾巴上的条纹,最后蘸水将黑色面团分出一小点按在头上。每讲解完一个步骤,老师都会拿着自己制作的“面燕”走到每一张桌前驻足停留,一对一讲述制作手法,手把手指导制作细节。
在两个小时的面点制作过程中,小朋友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栩栩如生的飞燕、圆圆滚滚的柿子、形态各异的小白兔逐个展现。一名参与活动的家长表示,街道组织的这类活动充满乐趣,自己和孩子都感受到了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报记者 赵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