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是妈妈的“小棉袄”,无论她遇到什么烦心事都会找我倾诉,比如爸爸不做家务、同事添了麻烦……长大后,我似乎也是她唯一的倾诉对象,总和我说自己多不容易、太难了。听多了之后,我开始感到烦躁,不知道她怎么有那么多抱怨。于是,我开始排斥、回避她,但每次敷衍后,又觉得对不起她,这样一来一去,让我的内心十分崩溃,以至于现在看到她的电话号码,会有身体僵硬的状态,我该怎么办?
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解答:
可以看出你和妈妈的关系其实挺好的,至少在妈妈眼中是这样的。在你看来,她的抱怨让你身心俱疲。可从她的角度来看,或许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在消耗你的内心能量,甚至还以为这只是你们正常的交流模式,毕竟这么多年你们都是这样相处的。她觉得对你敞开心扉是安全的,而且以前你也总是乐于倾听,愿意帮她分析,这仿佛是你们之间的默契。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你对妈妈总爱跟你抱怨的行为,逐渐表现出了消极抵抗,这应该是长久以来压抑的结果,是你心灵深处发出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求救”信号。这种抵抗情绪可能是在告诉你,再这样下去,你们的关系将岌岌可危,也是在指引你思考你和妈妈的相处模式是否出现问题。当你消极抵抗妈妈的抱怨时,虽然能短暂避免能量消耗,理智却不断提醒你,这样做不对,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你又会后悔。这样反而加剧了内在冲突,越发产生自我怀疑与自我消耗。与其如此,不如借由此种感受,去看见背后的问题。
专家建议:
你和你妈妈的关系是典型的消耗型关系,疲累是你身体发出的“电量”不足警告,你需要做出调整。有几点建议,供你参考:
表明真实想法 向妈妈吐露真相比逃避更能解决问题,因为逃避会让妈妈感觉自己被抛弃,降低她的自我价值感。所以当妈妈下次再抱怨的时候,你可以明确地说:“听到您讲这些负面的事情,我感觉很疲惫,感觉您也不开心,要不我们换个轻松点的话题吧。”
可以试试不代入地倾听 我们在听别人抱怨时,会感觉烦躁有压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倾听时,代入了自己的立场,我们总想出谋划策,或者感觉应该为她做点什么,也会怀疑对方是不是在暗示什么。这实则是在无形地给自己施压,让自己烦躁。所以下次妈妈再抱怨时,你就让她尽情倾诉,自己尽可能不瞎猜想。
对妈妈说句“谢谢” 很多时候,妈妈们爱抱怨,可能并不是因为你或者其他人做得不够好,很可能是妈妈的存在价值被忽略了,即不被看见,比如以为房间本来就是干净的、饭是自己熟的。所以当妈妈再次抱怨家人不懂事,让她操心时,请让她被看见,比如说“谢谢您的付出,我们真的感觉您很不容易,正因为有您,我们才有幸福温暖的家,有您真好”,同时在行动上也要予以支持。
设置一个吐槽时间点 长时间听人抱怨势必让自己感觉疲累,因此树立边界,设置倾听时间点很有必要。当发现妈妈开始要抱怨时,可以说:“我真的很想听您说,但是我现在有别的事情要做,所以只能再听10分钟了哦。”
孝顺父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但被过度消耗并不能让父母感觉幸福,所以面对消耗型的父母,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内在能量,这样才能让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变得更舒服。
□本报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