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瑶乡里来了一群“提灯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4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瑶乡里来了一群“提灯人”
——首经贸支教团队帮扶贵州乡村纪实
 

在北京工作、学习的一群高校师生,偶然与几千里之外贵州大山里的瑶族村落建立联系,从此结下不解之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潘娜副教授带领团队,连续7年支教帮扶,情系贵州乡村,成为了偏远瑶乡的“提灯人”,为当地送去知识、希望与光明,微光成炬,点亮乡村未来……

为河坝村孩子们打开人生的“一扇窗”

两地的故事起源于7年前的一次支教经历。

2016年暑假前夕,一名来自贵州大山的本校学生找到潘娜,说想和同学们一起为家乡做一些助学活动。这个想法得到学院的支持,在贵州省民政厅的引荐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国山带队,潘娜和行政管理系的刘智勇、张智新、王烨、黄衔鸣等老师来到黔东南州麻江县河坝村,决定在这里试点“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立德树人新模式。

“在村里调研时,有个瘦瘦小小的瑶族小姑娘一直帮我们引路、当翻译,还参加了师生编排的瑶族舞蹈,她就是青梅。”潘娜回忆,“青梅的父母在外面打工,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学习之余要帮助家里干农活、收毛豆,懂事得让我们心疼。”

河坝村是个瑶族村,这里的孩子基本都是像青梅这样的留守儿童,老人只能照顾他们的生活,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无暇顾及。孩子们放暑假后每天不是在村里追跑打闹,就是帮家里下地干活,手指甲里黑黑的,不太注意个人卫生,被问到个人梦想时,都是神情迷茫。

根据孩子们的状态和实际情况,潘娜带领支教团队决定首先开展“扶志”工作,要为孩子们的人生“打开一扇窗”。她们组织起一支由10名大学生和2位老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给孩子们播放励志电影,告诉他们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拼尽全力进取,生活便有无限可能。

当地孩子的文化底子薄,潘娜与支教团队精心设计了“文化基础+素质拓展”的课程体系,除了在主科上帮助他们补齐知识短板外,又开设了折纸、礼仪、国学、创意美术、计算机应用等特色课程,还教给他们卫生常识和安全自护知识,用暑假时间做好陪伴,让孩子们的假期过得有意义,不再那么孤独。

在摄影课上,志愿者借出自己的单反相机,带着孩子们出去拍摄,让每个孩子都有上手体验的机会;在落灰的机房,志愿者手把手教会孩子们电脑入门知识,学会打字的他们开始用电脑记录日记;在实践课上,志愿者发动孩子们一起调研村里产业,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发展状况……

支教期间,首经贸师生体会到别样的乡村生活:住宿条件艰苦,他们用三个长板凳拼成一台床板;不能洗澡,女生就用隔挡围成三角护栏,用河里的凉水冲凉;意外受伤、过敏、蛇虫鼠蚁带来惊吓,但都没有把大家吓退。

“云辅导”再续师生与留守儿童情缘

第一年的暑期活动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看到效果很好,首经贸师生在第二年、第三年继续来到河坝支教,河坝小学全校161个孩子有150多个报名参加,暑期学校成为当地炎炎夏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支教团队回京后,依然与当地保持联系,村干部表示很期待北京的老师和同学每年都来村里,村干部的支持让项目具备了长期持续的可行性。当地孩子经常通过QQ联系志愿者汇报自己的学业情况,考上好中学也会分享喜悦,让大家平添了一份对当地的责任感。

2018年支教结束时,首经贸师生带着村里留守儿童用一周时间编排了一台晚会,有国文诵读、歌唱、跳舞、小品等不同节目,还在网络平台上直播,方便在外打工的家长们及时观看。当天的村里热闹得就像过节一般,大人小孩的脸上挂满笑容,虽然操办起来很累,但潘娜说自己特别满足。

“孩子们和我说,原来大学生是这样的,素质高哇,知道那么多事情,会那么多东西呀。”时任河坝小学校长的爱文英说,首经贸团队的到来,给孩子们起到很大的榜样示范作用,塑造了他们阳光向上的理想目标,这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

2021年暑假,受疫情影响,支教团队没能去到河坝,但他们没有放弃,于是办起“云支教”,在线上继续为孩子们提供辅导。得益于贵州开展的信息化工程,河坝村的网络信号畅通,两地师生通过云端继续“心连心”。

当潘娜在首经贸学生群里发出支教集结的号召时,并不指望会有多少同学响应,没想到当她走进教室时,竟然有24位本科和硕士生已到达待命,看着大家明亮的眼神,一阵暖流从她的心里缓缓淌过。

“潘老师,你还记得我吗?”在线上辅导中,已上中学的青梅再次出现在众人的视野里,这个小姑娘对知识的渴望、对支教老师的依恋让人动容。她坦率地说自己的数学成绩只有三四十分,希望老师们帮助她。潘娜马上安排志愿者为青梅进行一对一辅导,用了一个假期给她讲题,青梅自己也很努力地补习,终于在秋季学期大幅提高了成绩,最高时考到八九十分,在整个年级名列前茅。

从此,青梅一直跟潘娜保持联系,向她反馈学习收获,成绩出现波动时也会诉说苦恼,主动求助。如今她正在读高三,潘娜经常和她通过微信交流,指点她调整状态,奔向前方。

帮助瑶乡推广非遗染织技艺事业

在完成好支教任务的基础上,潘娜团队通过主动担任村干助理,积极参与贫苦户入户探访、贫困户建档立卡、环卫整治等村务;为村落旅游产业设计产品;调研当地教育现状,追踪乡村治理创新等形式,推动河坝村的整体发展。

枫香染是一种传统染织技艺,贵州的黔南、黔东南地区都有制作枫香染的习惯,其中惠水县和麻江县的技艺保存较为完好,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暑期,潘娜团队为河坝策划了枫香染推广升级迭代方案,开创“河坝枫香染”公众号平台,设计网店、直播带货等线上活动,全方位挖掘枫香染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为解决当地匠人稀缺、经营粗放和品牌产业打造困难等问题出谋划策。

目前,河坝枫香染宣传专题片已于今年3月制作完成,抖音、小红书的推广账号也已建立,团队计划推出进一步直播,助力当地发展特色乡村产业。推广河坝枫香染非遗技艺事业,成为他们支教的新一项任务。

为服务乡村振兴交出首经贸答卷

可喜的是,潘娜团队的支教工作并不是单向付出。沉甸甸的荣誉村民证书、孩子和乡亲们亲手做的画作、绣片和信件;接触到勇于担当的村干部、朴实的村民、聪明可爱的学生,支教团队在河坝村收获了太多感动,他们给当地送去知识和希望的同时,也被基层“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所感染,被当地人的温暖和信任所包围。

近七年来,首经贸共有150余名师生志愿者前往河坝开展实习实践及服务帮扶工作,团队成员在活动中不断成长进步,有的写出高品质的学位论文,有的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年,河坝村“瑶寨变形计”实习实践项目获评团中央最具影响力好项目;潘娜和张帆分别荣获2018年度和2021年度“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称号;2022年,潘娜作为指导教师,带领15名学生共同参与的“瑶乡情思”项目成功获评“首都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二等奖。

萤火虽幽,微光成炬。潘娜团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知国情、长才干、做贡献,他们践行了高校师生社会实践的意义与价值,履行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的铮铮承诺,为服务乡村振兴交出了首经贸答卷。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胡亚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