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隐藏在闹市区的文物瑰宝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4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古观象台:
隐藏在闹市区的文物瑰宝

 

在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矗立着一座高大而古朴的城台式建筑,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北京古观象台,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多少次由附近经过,总是远远地眺望,心中充满神秘之感。终于有一天亲临其上,探访其中的奥秘……

乘地铁1号线到建国门站下车,出C口,南行数十米,那拔地而起的灰色砖墙构筑的古观象台,显得自有风范与众不同,与周围林立的现代化建筑相比,身处闹市区的古观象台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之感。

走进大门,按照导游图所示,我首先向古观象台走去。拾级而上,不到一分钟便来到平台之上。只见台顶呈长方形,东西略宽,南北略窄,东北角有一间坐东朝西的清式平房。平台之上有八个石台座,安放着八架天文仪器,每台仪器下方均有中英文字介绍。

我靠近台座,只见南侧平台自东向西分别为赤道经纬仪、纪限仪、地平经纬仪、地平经仪、黄道经纬仪。北侧平台为象限仪、玑衡抚辰仪。南北中间的平台上为天体仪。其中地平经纬仪体积最大,高达4.125米,重达7368千克。而黄道经纬仪是中国第一架独立的黄道坐标系统观测仪器,外圈正立的是子午圈,两极安有铜轴,用半圆契合,造型极为别致。

我仔细观赏着每一架天文仪器,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结构方面还反映了欧洲天文仪器的风格。它们不仅是古代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据讲解员介绍,古观象台也称古天文台,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坚实的方形底座,最初台基用黄土夯筑,四周砌砖,现在台体采用了空心结构,其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等在今古观象台北侧建立了一座“司天台”。明正统七年(1442年)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司天台”旧址上重建,更名为“观星台”,并复制了元代浑仪、简仪等。崇祯年间徐光启等人制作了许多天文观测仪器,并在城墙下建紫微殿等房屋,后又增修晷影堂。清代仍在此设台,改称“观象台”,隶属于钦天监。朝廷还接受了德国人汤若望的建议,改用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后康熙皇帝授命比利时人南怀仁设计和监造了6架新的天文仪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又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

非常可惜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观象台上的8件仪器连同台下的浑仪、简仪被德法军队平分,各劫走5件。直到多年后才归还中国,重新安装在古观象台上。

辛亥革命后,观象台改名为中央观象台。1927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筹建后,北京的古观象台不再作观测研究,只做气象工作;1929年改称国立天文陈列馆,由此结束了500多年连续天文观测的活动。

置身于此,游人们无不感叹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技术的高超,轻轻地触摸着每一架天文仪器,仿佛在触摸着历史的沧桑。苍穹之下,它们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尘封的往事。

走到平台的东部,凭栏远眺,京城东部CBD一带的高楼大厦尽在眼底,而平台之下是车水马龙的二环路,这里可谓是登高的好地方。难怪古代将这里称为“星台览月”,据说这里就是月圆之时前人在此登高赏月之处。

走下古观象台,来到西侧的一座四合院,这是观象台的附属建筑群,名为“紫薇宫”,坐北朝南,曾是观象台行政办公的机构,而今经过修葺,已恢复了清代的建筑格局。院子里有十几棵大树,其中五棵古槐格外挺拔,树木南北对称,浓荫下安放着历代著名科学家张衡、祖冲之、沈括、郭守敬、徐光启等的半身铜像。

走进“紫薇宫”,顿觉宽敞。大殿正中为巨幅《天文图》,上悬乾隆皇帝御题的巨匾:“观象授时”,匾下立柱题联为“敬协天行所无逸,顺敷星好敕时几”。

殿内现已辟为展馆,其中《天象记事》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历史事件和观测成就,而《灵台仪象》部分主要对中国古代天文台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研究用仪器作了较为概括的介绍。展览通过文字和图片的方式介绍了中国不同朝代的历法概况。同时展出了中国古代使用的一些时间量具,如日晷、圭表等。亦有数架移自上海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近代天文摆钟原件。徜徉于此,给人许多追忆与畅想。

参观了“紫薇宫”之后,我又来到古观象台南侧的院落,观赏陈列于此的几部古代天文仪器,即明代大铜制浑仪、元代铜制简仪、大铜制正方案(均为复制品),后院陈放着日晷和圭表等古代计时仪器。

尽管自己对天文观测不甚了解,但通过这一系列的参观,使我领略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天文观测科技与灿烂文化,真是不虚此行。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