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数据、注入模型、操作机床按钮,阵阵轰鸣声中,一个个毛坯逐渐有了造型。伴随着选手的一道道指令发出,机床不时运转,一个个毛坯最终变成了零件……这是第三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比赛现场。来自航空航天、合资等不同领域多家单位的16名选手同场竞技,300分钟内,每位选手要现场加工两件产品,与自带件装配后实现一定功能。
本次比赛由北京市总工会主办,北京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北京市职工技术协会承办,北京汽车技师学院协办。
比赛裁判长卫建平介绍,第三届“北京大工匠”与前两届评判过程有很大区别,以个人赛方式开展,整体赛事分为三个模块进行:由基础条件评分、个人答辩评分和现场比赛(理论考试+实操比赛)组成。这种模式更有利于考核选手的综合水平能力,更有利于把行业里大家公认的、信服的,岗位上掌握绝技、绝活的技能大师和有真本领的技能人才选拔出来,从而真正体现“北京大工匠”的水平。
理论试题范围参照《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年版),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及以上职业标准的专业基础知识,涵盖职业道德、基础理论知识、机械加工基础知识、工业控制基础知识、安全文明生产与环境保护知识、质量管理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并结合本岗位特征融入新知识、新技术。理论试题题型有单选、多选、判断等,考试时长90分钟。
“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这次选择五轴机床,是前两届数控类‘北京大工匠’选树以来,展现选手单机操作的最高水平,实操试题采用现场操作的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赛件的加工、装配等任务。”卫建平说,“这次我们考核的要点是现场加工两件产品,与自带件装配后实现一定的功能,自带件除了连接部位,其他部位由选手自行设计制作,赛前样题已公布,比赛试题在样题的基础上变化不超过10%。实操竞赛时间为300分钟,选手自行携带的刀具、量具、工具、夹具、工装及附件,由选手根据样题自行选择,品牌和数量都没有限制,目的是充分发挥选手自身的创造力和加工工艺能力,这也是我们这个赛项的创新,也是与其他竞技性比赛不同的地方。”
□本报记者 马超/文 孙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