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又见大妈爬树拍照”的新闻映入了我的眼帘。我看到在媒体配发的事件照片上,在安徽宣城某景区,有几名大爷大妈爬到景区松树上,站在树顶上摆姿势拍照,还不停询问“完美了吗?”看这4个人的神情,似乎颇为得意,又是指着天,又是敞开怀抱。而那棵松树距离地面并不低,也不知这4人是怎么爬上去的。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涉事景区回应,景区目前是关闭状态,可能是向导将游客擅自带进景区,出了什么事情景区是不负责任的。显然,景区把所有可能潜在的责任都推到了向导和游客上。既然是关闭,这4名游客,显然是从没有封闭的小路溜进来的。
还好,这次大妈爬树并没有引发巨大的生命危险。但是这4名游客不顾景区禁止进入的通告,冒然进入并攀爬大树,这种行为不但和自身年龄不相称,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此时,我的脑海中不时闪现了各种各样的出游陋习的新闻画面,如2017年,广州就有一起老人爬树摘杨梅坠亡事件。近60岁的吴某在广州某山村景区上树采摘杨梅时,因树枝枯烂断裂而跌落致死。此外,像在高速公路中间打卡拍照;在故宫、长城等文物墙上刻字;在秦皇岛某景区有游客拔掉孔雀羽毛;在泰山挖泰山石、在南京雨花台拣雨花石等;在四川成都成佳镇某景区,几名游客擅自将当地村民的竹笋挖走……这样的陋习还可以举数不胜数的例子。
我多年来行走各地的风景名胜,时常见到很多游客大声喧哗、乱折树枝、乱踩绿地、乱挖野菜、游客打架、乱闯禁区、私自裸泳、乱扔垃圾,各种不文明动作几乎是举不胜举。这些不文明的举动,不但影响了其他游客的出行,还破坏了景区的景致,有的像丹霞地貌这样珍贵的自然景观还被破坏,那更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出游陋习,应当说有关部门的治理还是在不断加强的。但是也限于各景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地监控到。这就给了一些不文明游客张扬陋习的机会。很多人在自己家里,在本单位里,似乎都是循规蹈矩,然而一出游,特别是一到了外地,那似乎是要放飞自我了,文明与道德水准出现了滑坡,一些潜在的陋习迅速发芽,乃至放大。
为了制止这些出游陋习,早些年有关部门就出台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了6类不文明行为将被“记录在案”。这也被旅游业内称为“游客黑名单”。但是这些年来的陆续曝光处置,显然也没有有效地震慑到出游陋习的频发。而且各地的景区也纷纷出台了各自的惩戒办法,但是因为没有实现全国景区的统一惩戒联网,而让这些看似是进入黑名单的人,没有得到有力的惩治。很显然,之所以很多人前仆后继地发生出游不文明行为,还是因为平时对这类的出游陋习处置太轻有关。
即使上了涉事景区黑名单,当事人还可以去其它景区;即使拔了孔雀羽毛,乱投食给珍稀野生动物,即使在景区随地大小便,爬树踩花,乱扔垃圾,顶多是批评教育,或者是罚款几百元,这样轻微的惩戒,对出游陋习显然是不能根治的。
看来,及时完善并出台更全面、更有效力的风景名胜出游法规也是现实的呼唤、形势的必然。此外,对公民的出游习惯,还需要标本兼治,特别是需要舆论强有力的引导,各个景区也不妨细化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办法,让这些规定更有操作性,更有震慑和止损作用。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