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实施以来,大兴区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出台“硬核”举措、深化技能提升、推动转型升级等做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新时代新征程,大兴区将在完善制度机制、强化服务维权、加强技能培训等方面下工夫,不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
强化顶层设计,凝聚改革强大合力
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中,大兴区委高度重视产改工作,将其列为全区深化改革重点项目,纳入大兴区“十四五”规划、区人才工作总体布局和“两办”重要督察督办事项。成立了产改协调小组确保“产改”工作落地落实。
大兴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区总工会主席,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副组长李达介绍,为推动“产改”向纵深发展,该区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由区委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研究制定了《大兴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方案》;区政府出台“1+N”政策清单,制定了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14个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相关文件。为了更好地支持产业工人稳定就业,区政府还制定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产业工人就业,稳定产业工人队伍。
为加强工作统筹,大兴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市、区、镇街三级产业服务工作体系、政企固定联系人机制,全区企业、人才服务管家近500人。实施“1+N”产业政策、人才资金政策、入区协议资金政策,2022年累计兑现政策资金1.5亿元,涉及企业近300家、人才337位,为产业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医疗健康、住房保障、机场出行等生活服务。在政府官网上增设“企业服务专题”、建立“企联平台”微信社群,为企业和产业工人提供24小时快速响应。共召开现场协调会72场次,办理企业职工诉求近3000项,办结率达到100%。将企业服务纳入区级绩效考核,涉及全区95个处级单位,单项分值占比在所有绩效考核项目中最高。
出台“硬核”举措,破解产业工人“急难盼愁”
近年来,随着新业态、新经济、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快递员、网约送餐员、保安员、货车司机等新业态群体不断壮大。作为产业工人的一分子,大兴区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为“产改”整体工作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增强了这一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建立“1+4”工作法,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贴心服务。“1”是建会,“4”是送政策、送温暖、送法律、送健康。围绕该工作法,大兴区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设立了绿色通道,因薪酬、工伤、加班等产生的劳动争议,优先提供法律援助;聚焦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等问题,开展集体协商、民主管理;发挥本土便利服务型企业优势,开设“暖心驿站”,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受到休息、饮水、充电等便民服务;依托“送清凉”“我们的节日”慰问劳动者文艺演出等活动,走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开展面对面、心贴心交流,让新业态产业工人有“家”可依。
同时,大兴区聚焦维权保障,从强化源头治理下功夫,为产业工人撑起了权益保护伞。近年来,大兴区连续开展“培育助推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共同行动,通过“分块指导+联合培育”模式,培育和谐劳动关系企业20余家。组织工会干部、集体协商指导员、律师组成的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开展“四个一”服务,即,出具一份体检报告、开展一次问题分析、举办一次政策培训、完善一套规章制度。
民办教育、餐饮行业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企业收入减少、职工流动增加。为此,产改协调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对此高度关注,联合区教委、区商务局加强行业集体协商,通过协商实现“双保”,覆盖58所民办学校幼儿园职工3000余人、44家餐饮企业职工7600余人。
在维权机制方面,大兴区不断创新,建立了劳动争议“人社+工会”“法院+工会”调解机制,工会入驻法院调解平台开展劳动争议调解。设立劳动纠纷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一窗受理、联合调解、分步处置”;搭建“言和”平台,会同区人社局劳动人事仲裁院合力打造暖心调解平台。自去年3月正式运行以来,线上调解案件150件,金额494万元;强化法律援助,构筑“线上零距离、线下零跑腿”法律援助服务体系,为362名职工免费提供法律援助,挽回经济损失721万元。近两年来,共受理法律援助和劳动争议案件3970件,涉及金额1.3亿余元。
倡导岗位成才,推动技能提档升级
培育领军人才,推进技能提升,深化产教融合……近年来,大兴区坚持岗位成才,着眼高精尖缺产业,持续推动产业工人技能提档升级。
在“创”上下功夫,目前,大兴区已建立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73家,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25家,其中市级(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7家。在“树”上下功夫,全面开展“大兴工匠”人才选树工作,围绕制造、服务、建筑、教育、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选树区级工匠共28名,优秀科技工作者60名;在“引”上下功夫,实行“繁兴”“归兴”计划,先后出台“新国门”领军人才、优秀人才支持政策,积极从高校、科研院所多渠道引进人才,建成覆盖“三层三类八领域”新国门人才政策体系。统计显示,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到大兴创业,促进企业到大兴落地,全区纳税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16%,其中新注册企业1.9万户,同比增长40%,京外迁入企业达114户,列全市第二。大兴区连续三年蝉联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奖。
在深化技能提升方面,大兴区聚焦生物制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科技服务、航空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产业发展方向,围绕临空经济区、生物医药基地、新媒体产业基地、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技能培训。同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通过提供职业资格奖励、劳动者技能培训补贴等措施,推动建立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持续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就业导向、多元培训的职业能力建设机制,不断拓展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养晋升渠道。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有力助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大兴区搭建了多个培训平台,其中兴学网教育平台,发布4000余个课程,7000余个视频资源,累计观看量32.76万次;“525平台”,开设“一起来学习”“线上小测试”等专栏,累计学习人数5万余人次。在培育技能大师方面,制定《大兴区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通过师带徒等技术创新活动,结对393对,培育领军人才83人,技能等级397人,培育骨干人才1900余人。并通过整合资源,制定《技能人才研修培训管理办法》,围绕“两区”建设及“五新”重点产业,开展各类培训27万人次。
下一步,大兴区将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深入推进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完善制度机制,针对产业工人队伍培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薪酬待遇等相关政策制度;强化服务维权,不断研究新形势下产业工人的新特点,从阵地建设入手,从改革创新突破,不断提升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强化技能培训,以首都“金蓝领”培育计划为契机,对接“新大兴、新国门”和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梳理急需岗位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清单,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