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青龙峡是京城人观赏休闲的美景地,而在明代这里却是北方骑兵进入京城的关口要道。长城从这里进入怀柔,被称为怀柔第一关。
山村之中寻古堡
青龙峡景区有古迹,有关口、城堡。不经意中打探,城堡在大水峪村尚存有一段东南角。进大水峪村要上高坡。我站在东城门口,里面是古城,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放眼望去,餐饮小吃一应俱全;超市、小卖部等店铺尽有,商业气息浓烈,还有社区服务站、村委会,山村更像小镇。远远看到百米处古槐,已有几百年历史。于树下徘徊瞻望,树皮皴裂,树身粗壮围着红布。
自街中南望,百米处是南门,西面百米处是西门。这条街是古城主街,旧时东西城门并不直对,而是错开,现在盖起房屋店铺,道路取直,延续着主街。有资料显示,城堡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200米,与行走目测相似。西门外也有明显下坡。城堡临着河水,利用自然地形,建在一块高地之上。古人选址果然巧妙。
进一步探访古城的残存,按图索骥,自东门处向南行走。数步后,房舍顶上渐露金黄。两房之间,白果树挺立,慢慢靠近,头顶平仰,观望树冠,叶子满树,可能周围房屋包裹,挡住了风寒。有北京市园林局标牌,此树有200年历史,一级古树。后退几步打量,枝杈繁多,叶片很小,而树干笔直粗大,似一尊威武的将军,浑身尽挂黄金甲。
我对古树年代有些疑惑,可能是明代建城,清代种植的。回望街道,东城门上的延长线应是城墙。古树就植在城墙内侧。水泥铺就的路面下兴许会有毛石或夯土。前行再看南城墙,也已辟为街道。那段残墙就在这个位置了。
顺着东南角出城,下坡,城墙已被房舍挡住,不能近前。一位老婆婆站在大门前,80岁了,本村人,见过古城。20世纪50年代,这个城堡还比较完整,村干部站在城墙上拿喇叭筒通知事情,全村能听到。城堡有东西南三座城门,上无城楼。之后城墙渐有拆除。城无北门,那个位置有座庙宇,不知何名。
银杏树的位置曾是玉皇庙,寺庙很早就有损坏,20世纪50年代改建了小学与中学。房屋还用了北边寺庙拆下的石质宅板。街心大槐树的位置也有一座大庙,有大殿、耳房。那里做过供销社,还做过大队部。耳房做过卫生室、图书馆。城外的寺庙很多,南门外有庙,东门外有五道庙,北门外有山神庙等等,不下八九座。
南门外偏东有井,有十七八丈深,井绳又粗又长。城内大槐树大队部后面还有一井,也有十几丈深。东门外那口井小,只有三丈深。城外地势低,东近河边,水自然会浅。这里是东门外,有戏台,四五层大块条石垒砌,五六米长,四五米宽,20世纪90年代拆了。北门外也有一个戏台。一城两戏台,见证了城堡关口聚人之众。老人没见过粮仓。村北是穿行大山的河道,大河拐了十几道弯儿,河上建起十几座桥,方便行走。桥很简单,用树木枝杈或土石搭垫。
古城兵营曾驻重兵
进了一户人家的院落。院墙根处看到一段城墙,存有几十米长。这段城墙有两米多高,上半部有三层大块毛石,下半部是碎石。当年碎石处也是大块毛石,因是坡地,垫下多层基石,且宽出城墙1米多,确保墙体结实稳固。居民搬掉基石,取平坡地,再用碎石填补,城墙地基与残墙形成院墙。这户人家没在院墙旁盖房,得以见到。残墙还有很长,已被隔壁几家院落遮挡了。残墙顶部与城内街道地面持平,若非进院,无人知晓。当年城墙有三四丈高,四周完整,外包青砖。20世纪70年代城北拦截河水建起水库,拆除城墙,三孔桥就用了城墙上的毛石。
查阅典籍,城堡的建造时间在《四镇三关志》已有记载:“大水峪关,永乐年建”。那么城堡应建于这一期间,甚至更早。又记,“通川谷,正关口并东山崖通单骑,冲”。一个“冲”字便说明了关口的紧要。河道宽阔,冬春之季,水量减少,河道与山脚边能走兵马。大水峪属石塘路管辖。《昌平山水记》描写了城堡的形制:“又南四十里为大水峪,有城,三门,游击一人、守备一人守之。”城堡设立三门,超出周边城堡,与石塘路城相当,只是面积要小,街心也没有鼓楼建筑。驻守长官是游击,级别很高,仅次于石塘路的参将。《方舆纪要》进一步说明:“大水峪关,县东北三十里。旁地平坦,贼骑易入。”原因皆在这条山谷通向丰宁大阁镇,是北方骑兵进入平原的一条通道,朝廷必须要在此布下重兵。
此地是山区,乱石坎坷,物产不丰,而交通便利,南北往来,货物多用牲口驮运。据《长城关堡录》记载:由口外运来粮食多存本关,成为集散之地。这让大水峪的军事地位更为凸显,这也是城堡规制提高的又一原因。而粮仓不易保存,当地人没见到也合常理。河道,水库,石桥,让此地魅力巨增。已是中午时分,腹中作响,随意进了一家餐馆。里面摆着十几张餐桌,空无一客。女主人正在靠窗的桌上砸核桃,刚刚晾干,说今年的核桃里有黑皮的,不好卖,剥了榨油。现在是旅游淡季,旅游旺季时都坐满了,还要翻桌。村里人办个喜事也到这里,有时还要加桌呢。再看菜单,各式菜品皆有,小菜大餐俱全。
水库即古时关口,直线距离可能会近。城外盖满房舍,行走要先向东,再向北,路会远些。途中看到了铁路,那是与密云小水峪相连的京通线,两村相距七八里,却是与密云的分界了。
关口长城成了休闲胜境
很远就看到了景区大门,停车场广阔,足能容下几百辆汽车。关口西面是青龙山,截住大水峪河,建成为一座水库。青龙峡景区依山而名。水库的对岸,几家餐馆门前有人走动,即使是冬季,也能感到生意的红火。沿河上溯,寻找关口,最狭窄处竟在景区大门,古时在此也便于控制道路。
景区门内,迎面一座大桥,桥身高悬,侧面看去,果然三孔,拱洞巨大。中间两座桥墩各设三个小拱。这种敞肩拱式设计,节省石料,轻巧秀丽,桥身美观,更利山洪通过,减轻冲击力。仔细打量,桥墩由大块毛石垒砌,令人联想起那座城堡。有资料显示:大水峪水库于1969年至1977年建造,与城墙拆除时间相合。
库水狭长,水面如淑女静卧。长城蜿蜒,敌楼高耸,倒映水中,煞是好看。碧波涟漪,恍惚间现出奇景,商队游动如缕,牲口运货繁忙,如同遥远彼岸的海市蜃楼。人员汇聚,城堡才会出现两座戏台,才会有众多寺庙。寺庙多在城北,正是关口之内,过往路人必经之地。有人做过统计,最多时曾建有十多座寺庙。现在这些寺庙的遗址与规模大多无从考证,却显示出旧时古城关口人员的多种心理需求。
想起了那株古银杏,应是寺庙相关的种植,有人说树龄400余年,植于明代,那时驻兵众多,商旅匆匆,相当忙碌。降至清代,关口城堡作用减弱,却依然是南北的通道,农耕游牧,往来交汇,青龙峡一直很繁华。
20世纪40年代修建了怀(柔)丰(宁)公路,这个山谷通道作用大为减弱。近些年,111国道建成,通往北方的道路更为便捷高速。山谷里蓄出库水,景区依旧行人如织。他们不再是匆匆的过客,而是赏心悦目的游人。
大水峪村原来只有200多户,现在已有六七百户,上千口人,为怀柔大村。古井已废弃,村民饮用自来水,生活更为方便。景区如今名声大振,招徕众多游客,带动了村子的红火,农家院众多,又吸引了艺术家,村民生活显著变化。青龙峡旅游商业兴隆,加上休闲文化融入,正好承接发展了古时的辉煌。
主讲人介绍:
高文瑞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艺术档案学会文化艺术合作交流专委会副会长,电影编剧等。出版《密云城堡踏勘》《延庆城堡寻踪》《昌平关城探访》《京都志趣》等专著,及散文、随笔、报告文学集、传记文学等十余部。文学作品获冰心散文奖等几十次。上千幅摄影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并获奖参展。
□主讲人:高文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