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健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总认为别人误读了自己 我该如何摆正心态?
开学季,这些春季传染病孩子须警惕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总认为别人误读了自己 我该如何摆正心态?

邰怡明 绘图
工会提供心服务 职工享受心呵护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首都职工心理发展”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职工心理体验服务系统
https://www.bjzgxl.org.cn
7×24小时免费职工心理咨询热线
4000151123/4000251123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与本报合办
 

我发现自己有一个问题,会习惯性地向别人解释或证明什么,比如听到有人说我性格不够开朗,即便我知道自己有独特的优势,但在那一瞬间,所有与性格有关的负性词汇都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开始解释:“我也没有很孤僻呀,我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没问题。”别人可能只是随口一说,却让我生出一股“非解释清楚不可”的冲动,这种感觉令我十分困扰,我该如何调整?

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解答:

这种一遇到误解就拼命解释的状态,其实就是想和对方证明“我不是你想的那样”,经常用力向别人解释或证明些什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麻烦。一方面,会让我们陷在别人的评价体系里,形成讨好型人格。简单来说其实就是给予别人评价自己的权利,而自己则像个学生一样被动地等待“老师”审阅。就好比一些人在亲密关系里经常被对象挑刺,时间久了就越来越不自信,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会被批评,然后和人相处时变得顾虑重重、过分小心,以及习惯性讨好。

另一方面,会让人出现“反抗式努力”。举个常见的例子,在充满贬低和否定的氛围里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有更多的可能会出现“反抗式努力”,他们一刻也不停歇,拼命地想要和父母证明“我不是你说的那样差劲”。然而,这种努力固然能让他们获得一定的成就,但当我们追求一样东西的初衷不是出于“我想要”,而是“我想证明”时,我们也许会在追求的过程中渐渐忘记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这种迷茫的状态,某些时刻会让人陷入巨大的空虚与无意义之中。

专家建议:

当我们掉进“自证”陷阱里时,疲惫、迷茫、不够好的感受也许会一直如影随形,那如何走出“自证”,开启更轻松自在的人生呢?

意识到他人的评价不一定面向被评价者。别人对你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你,却是一览无遗的他们。也就是说,他人的评价不一定面向你,更可能的是他们把自己对某些事情的想法、欲望或价值观投射在你身上,所以看起来他们是在评价你,但事实上他们评价的是他们自己。意识到这点,你拼命想要解释或证明些什么的欲望是不是就能得到很大的缓解?

不纠结谁对谁错,多问“我的感受是什么”。有时候你或许会觉得别人的评价是对的,于是因此变得更加沮丧,但就算别人是对的又能怎么样呢?试着从别人的评价里走出来,不必费力解释、不必纠结谁对谁错,而是多问问自己“我的感受是什么?我喜欢被这样评价吗?”听从自己内心的感受远比听从别人的评价要好得多,因为最了解你的人还是你自己。

建立稳定的内在自我评价体系。过分表扬和过分批评都是一种误解,但人们往往能够接受好的误解,却不能接受坏的误解。况且,别人的评价除了客观以外,还可能是虚假、变化、过分理想的。不想被他人的评价扰乱,我们则需要建立稳定的内在自我评价体系,比如对自己做个客观、清晰、全面的认知,当我们真正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并接纳、认可自己时,我们才不会轻易因为别人一句话而陷入自我怀疑或自我证明的陷阱里。

希望你能摆脱“自证”的束缚,过上更加自在的人生。

□本报记者 张晶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