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鼓励人类不断创造的动力之一,对孩子来说,好奇心则是孩子探索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孩子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问个不停,家长应该怎么办?孩子喜欢问刁钻的问题,而家长又难以解答,该怎么办?孩子畏手畏脚,不敢大胆探索,该怎么办?来听听家长和早教专家的建议吧。
赵女士 国企职工 二孩妈妈
通过“反问” 引导孩子自己找答案
作为一名二孩妈妈,我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在“呵护孩子的创造力”方面,我下了很大功夫。之前,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这句看似戏谑的文字带给我很大启发:我的孩子爱提问题,以前我会不厌其烦地把答案讲给孩子听,事实却告诉我,这反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思考力、创造力,现在,我开始试着展开“反问”,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
因为工作忙,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有限,所以我总希望能给予她们最高效的陪伴。我的女儿一个9岁,一个5岁,都处于探索期,她们似乎对什么都好奇,看到什么都要向我提问,比如洗澡时,她们会问:“妈妈,为什么玩具鸭子在水里不会沉底?”我答:“因为水有浮力,把玩具推了上来。”理科生出身的我,习惯性地给出标准答案。久而久之我却发现,只要我在家时,孩子们不论遇到什么大小事情,首先做的不是自己思考,而是跑过来向我提问——她们期待快速得到正确答案,但这对她们来说,显然不利于培养其创造力。这时,我决定要有所转变。
第二天洗澡时,我拿了一些重量不等的玩具到浴室,反问她们:“你们知道了水中有浮力,那请你们猜一猜,哪个玩具会沉底,哪个不会?”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并拿着玩具逐一试验,以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她们既动了脑又动了手,同时还收获了成就感。这时我也明白了,在“呵护孩子的创造力”方面,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寻找答案的过程,其实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刘女士 公司行政人员 儿子9岁
不要打压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相比其他小男孩来说,我儿子比较内向,喜欢在家看书、玩游戏,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不多。他经常和我聊天,爱问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书读得越来越多,他的问题也越来越深,有时候我都答不上来。
以前我没有意识到孩子爱提问题是一件好事,我的工作很忙,总是需要把活儿带回家接着干,他东问西问的我会嫌烦,经常让他自己到一边想想去,偶尔脾气上来时还吼过他。后来我看了很多育儿书籍,又和朋友交流过,知道这是孩子的好奇心,应该珍惜而不是打压,我就改变了策略。
首先,我向他郑重道了歉,表示不应该在他勇于探索知识的时候态度不好,不应该敷衍他,孩子很大度地原谅了我。然后,我们约定了一个规则,在我加班的时候他不来打扰我,等我忙完后他可以尽情地提问,我要做的就是把手边的事暂时放下,耐心地和他一起探讨。如果他问的问题我不清楚,就带他从书里查找答案,或者上网查资料,直到搞明白为止。
因为家里地方有限,买的书不算多,为了更好地回答他的问题,我现在利用周末时间经常带他去图书馆看书、借书,为此特意办了借书卡,多读书对孩子绝对是有好处的。
这些办法非常有效。第一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了,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找出答案来,在提问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创作,上学期经过同学评选,还担任了班里的学习委员。第二是我们母子俩的感情更融洽了,他有什么心里话现在都愿意和我分享。
宗先生 快递网点负责人 儿子5岁
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开阔眼界
我们两口子工作都忙,学历也不高,不知道怎么才算是科学教育孩子,过去对孩子采取“放养”的办法。儿子在家里能和大人交流,但是到了外面却变得怯生生的,见到外人都不敢张嘴。眼看他快上小学了,我和妻子说这可不行,就想了各种办法去调整儿子的状态。
去年暑假结束后,我们把儿子从老家接到北京,住在父母身边,孩子特别高兴,和我们的话题多了不少。原来他的小脑袋瓜里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以前和我们没那么亲近时都不敢说出来,现在可爱说了,有时候都让我很惊讶,一个5岁的孩子能想出那么多点子,比我小时候强多了。
北京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景点多、博物馆多,周末我让孩子妈妈带他多出去逛逛,让孩子见见世面,他的胆子也能练大些。家长在这方面要舍得投入,能把孩子培养好,大人苦点没什么。
不再关在家里,出去的机会多了,儿子的状态越来越好,如今在外面敢和陌生人交流了。他最爱去的地方就是科技馆和天文馆,每次都舍不得走,遇到讲解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也敢于上去提问,人家看他这么爱琢磨,都愿意和他多讲上几句话。馆里组织一些活动他也积极报名,有两次他的小设计还得到组织者的夸奖,把他妈妈高兴坏了,打电话告诉家里老人,老人都很意外孩子变化会这么大。
所以我认为,孩子需要大人引导,应多给他们创造机会,世面见多了,孩子自然眼界更开阔,创造力也能得到激发。
著名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 施建农
家长应该多呵护孩子的创造力
0-6个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新生婴儿具备了接收任何一种语言的可能,把他放在任何环境里都能够很好地区分,但是到了9个月后再把婴儿放在一个非母语,或是不熟悉的语言环境里,他对这些语言的细微变化就不容易区分了。当然,不是说错过这个时期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专业上管这段时间叫敏感期,过了这段时间也可以学,但是对语言不那么敏感,效率会低一点,但孩子学什么都不会太晚。
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作为家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呵护它。创造性的核心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本能,家长要想一切办法去保护它。体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比如说首先要鼓励孩子去提问,因为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很多事情又不懂,所以会问这问那,几乎每个小孩都是一个好问的孩子。
家长最好要想办法正确地应对孩子的问题,即使家长没办法保证能够回答孩子的所有问题,也不要说“别瞎问,真烦人”之类的话,这样会打压、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所以要智慧地应对孩子的问题。比如可以说“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这么好的问题可惜我也不懂,要么咱们一起去查”,可以查书、查资料、查网络,一方面鼓励孩子提问,另一方面鼓励查询,帮助孩子养成查询的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经常性重复一个动作,就会变成习惯性行为。
家长也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启发孩子,比如说筷子除了用来吃饭还能干什么,面粉除了做馒头、馄饨、饺子外还能做什么,鼓励孩子去想。这样做,孩子觉得跟日常生活很贴近,又可以去思考,想出一些不同的用法,对未来创造力的培养都是有帮助的。
孩子到外面就发憷,可能是家长在养育过程中把孩子过度保护了,从小不让他见世面,担心出事,孩子跟外界的交流减少,有时候就会害怕。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提供跟他人交流的机会,接触陌生环境、陌生的人,让孩子有表达的机会,有跟他人合作的机会,能够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
家长有时候会站在自己觉得好的角度去对待孩子,但忘记孩子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其实有时候是干了对孩子发展不利的事。希望家长养育孩子时,要想想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特定的年龄段应该需要什么,有时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或者看待事情。
本报记者 张晶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