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三山五园”中的街市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山五园”中的街市

 

“三山五园”是清代北京西北郊皇家苑囿的总称,成就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谓“街市”,也称“宫市”,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仿照民间井市街景而兴建的商业街。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业街区,而是苑囿中营造的一个特殊“世俗闹市”,也就是供皇帝和后宫妃嫔们感受民间生活而逛街行乐的场所。

“三山五园”地区曾有7条俗称“买卖街”或“苏州街”的街市。而今作为景观仅存的有颐和园苏州街,作为地名仅存的为海淀苏州街。

北方市肆格局的“买卖街”

“买卖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将皇家园林中的商业街泛称为“买卖街”,狭义上指乾隆皇帝南巡,即乾隆十六年(1751年)之前,以传统北方市肆格局为主的商业街。即畅春园买卖街、圆明园含经堂买卖街、静宜园买卖街。

畅春园买卖街

清代皇家园林中最早设置的买卖街,当属畅春园买卖街。

畅春园是清廷入关后兴建的第一座大规模园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玄烨南巡归来后,仿江南山水景致营建,历时6年全园建筑告竣,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

据《日下旧闻考》载:在畅春园西路北端“集凤轩后河桥西为闸口门,闸口北设随墙,小西门北一带构延楼自西至东北角上下共八十有四楹”,其中包括雅玩斋等。从建筑形式和名称上推断出这是一条典型的京城市井风格的街市店铺。

《畅春园史话》称:“畅春园是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归来后启建。其西路为玩芳斋、买卖街、无逸斋、菜园、关帝庙、娘娘庙、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等景点。”因畅春园消失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其买卖街的具体建筑规模。

圆明园买卖街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初为康熙赐给皇四子胤禛的园林。雍正即位后,拓展赐园,并升级为御园。乾隆年间又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由此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乾隆年间在长春园含经堂东侧,兴建了单面长排临水的铺面房,俗称含经堂买卖街。东西走向,长约120 米,有店铺数十家。该街以小饭馆居多,可谓是“小吃一条街”,据传当时有饭铺28家,其中含经堂东侧的铺面房共有10座40间。

含经堂建筑群于乾隆十二年(1747 年)已大致建成。其街景是按照京城街市修建的,因弘历第一次南巡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以对江南姑苏的街市景象还没有直观的了解,故当时修建的买卖街,没有太多的姑苏街市元素。

清朝中后期这条买卖街上的铺面房曾不断改造,其造型大概有楼房、牌楼、拍子等店铺形式,都是北京城常见的店铺样式。

到了道光、咸丰时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搞得道光、咸丰两位皇帝无心来此购物娱乐,买卖街也就逐渐荒废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这条买卖街被焚毁,而今已了无踪迹。

静宜园买卖街

静宜园,即今天的香山公园。远在金代,皇家便在香山大兴土木,营建寺庙。清代康熙皇帝在前朝旧行宫基础上改建成“香山行宫”。乾隆皇帝即位后,于乾隆十年(1745年)加以拓展,建成园林景观80余处,并赐名“静宜园”。

静宜园香山寺前有一条买卖街,处于该寺山门前两道牌楼之间。街上设有山神庙、财神庙、龙王庙及福寿斋、馨远斋、万兴号、鉴古斋、天馥斋、广源号、万顺号等数十家商铺。它是“三山五园”中建筑规模最小的买卖街。

因这条买卖街地处山脚下,更有山村野趣,所以颇受乾隆皇帝的青睐,驻跸静宜园时,便令“开街”,随后带着嫔妃以“逛街”为乐。弘历曾于乾隆二十年(1761年)、三十六年(1771年)两次奉母并携文武百官来此。

静宜园于咸丰十年遭遇浩劫,大部分建筑被英法联军所毁,买卖街也未能幸免,荡然无存,只有一些店铺的房屋基础大致可寻其所处的位置。

而今香山公园东宫门外仍有称买卖街的街巷,长约一里,这是从清代静宜园内“买卖街”演化而来。

江南建筑风格的“苏州街”

“苏州街”是指乾隆皇帝南巡,即乾隆十六年之后,在皇家园林中仿照江南市肆景致而建的街市,多称“苏州街”,泛称“买卖街”。

圆明园苏州街

“三山五园”中最早修建的苏州街,是圆明园同乐园苏州街,位于该园西部东路的舍卫城之南、同乐园之西,呈“T”字形。

该街建于乾隆二十六年以后,即乾隆南巡之后。据《南巡秘记》记载:苏州街“乃辟圆明园之东偏仿苏杭列廛形式建筑,为市街,以资买卖。每年新岁半月间,为尤盛,此园取名同乐,在福海之东,绝似苏州观前街及金陵三山街、杭州大街等处景象,其间肆廛鳞次栉比”。《圆明园史略考》称:同乐园苏州街始建年代为“(乾隆)二十六年春二月,帝奉太后西巡,幸五台山。三月至正定阅兵,至平阳淀行猎还京师。……又于同乐园设买卖街。”到嘉庆元年,这条买卖街不断发展。

同乐园苏州街为南北向,长180 米,中间有河流过,河上架设木桥,长街由此被分为双桥南街和北街,向北延至舍卫城南则形成基本对称的东西二街,共同组成街市格局。其中南北街总长超过130米,东西街则很短,但街巷为笔直的通衢。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洗劫、焚毁了圆明园,这条苏州街也随之被毁。

颐和园苏州街

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称“清漪园”,咸丰十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后,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并改称“颐和园”。

清漪园时期有两条苏州街,一条位于万寿山西麓石舫北侧,称“西所买卖街”或“万字河苏州街”,又称“小苏州街”,建成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一条位于万寿山后河两岸,全名为“万寿买卖街铺面房”,也称“万寿买卖街”“后溪河苏州街”,俗称“苏州街”,建于乾隆五十七(1792年)。

万字河苏州街为“前街后河”格局,街随水弯,仿照江南水街的形式。同时也结合了许多北方造园因素,创造出了新的人文景观。咸丰十年,该街全部建筑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颐和园时,因财力有限,只修复了个别建筑,使该街的建筑风格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后溪河苏州街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北宫门处,全长约270米,以后溪河中段的三孔石桥为中心向两侧展开,两岸曲折蜿蜒的湖岸上,60余座200余间铺面鳞次栉比,以河当街、以岸做市。

该街从乾隆时建成,存在了近百年时间。咸丰十年所有铺面建筑都被英法联军焚毁,留下的只是颓垣断壁。光绪年间曾两次修复御园,但因财力不足,没有修复。一直到1983年以恢复清漪园时景观为目的,先在万寿山北侧三孔石桥东西、原买卖街东西界之一半范围内,重建铺面房90间,完全仿民间建筑,青瓦白墙,褐色门窗,不加彩画,但保持牌楼、牌坊等。1986年10月15日复建工程正式开工。1990年9月16日对外开放。

海淀苏州街

海淀苏州街南起紫竹院西侧的万寿寺,北经海淀镇西侧,至畅春园南宫门外,是“三山五园”区域内最长的买卖街。

据《畅春园史话》记载:“(万寿寺)之西路北设关门内有长衢列肆,北达畅春园为万寿街,居人称为苏州街”。《三山五园考略》载“(万寿寺)寺西城关为万寿街,俗称苏州街,两行列肆,全仿吴中。旧传太后喜苏州风景,建此仿之。”

乾隆二十六年,弘历迎来其母后七十寿辰,为了表达孝心,想把这一年的寿典搞得更加隆重,决定大规模营造活动。除了对万寿寺进行重修外,为让母后尽兴,在寿典之日从畅春园返城途中更具有喜庆和热闹的气氛,他决定返宫路途采用陆路,即从畅春园南门出发,向南沿万寿街进至万寿寺。这条万寿街本是一条寻常买卖街,乾隆帝下令将它改造成为一条苏州街市的买卖街。原来崇庆皇太后特别喜欢江南风景,尤其对苏州建筑情有独钟,乾隆就是为此下了旨意,敕令发往全国,令各省进献建筑贡品。很快,在万寿街两侧,一条苏州式的豪华买卖街拔地而起,有的店铺里还雇佣了苏州当地的伙计,使这条街的风貌更具有苏州街景的真实感。

嘉庆时期,由于政府财政不断吃紧,嘉庆帝下旨罢去了“三山五园”中苏州街的商业活动,由此这条苏州街原有的功能消失了。嘉庆末年,万寿寺庙会期间,皇帝准许乡民在苏州街自由设市,苏州街由禁地逐渐变成公共市场,但部分建筑尚存。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这条苏州街与圆明园等皇家御园一起被毁,直到1946年发现其旧址。

今日苏州街,长约2.5公里,南自三环路苏州桥,北至北四环海淀桥,历经多次调整,沿街建筑均为现代构建。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