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人大代表为促就业保民生“支招”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3年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搭建信息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
人大代表为促就业保民生“支招”

 

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一直都是两会上热议的话题。“抓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强青年就业援助,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帮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就业的目标做了详细阐述。大会期间,来自高校、职业院校、企业等领域的市人大代表也展开了“头脑风暴”,为促进就业建言献策。

北京建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秦红岭: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强青年就业援助”等相关内容,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秦红岭表示,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搭建综合的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提供精准的岗位信息推送,帮助他们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

近年来,北京的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加以认识。“我在走访调研时了解到,发现无论是本科群体还是硕士研究生群体,反映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与完善的问题。”秦红岭告诉记者,毕业生希望加强就业信息平台的针对性、实用性,能够为他们提供精准的岗位信息推送和就业指导服务。而在现实中,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获取的就业信息比较零散,“比如老师发在沟通群里的招聘信息或者他们自己在网上查找到的招聘信息,都是零零散散的。”她说。此外,考公、考编的信息,大多从学校、企业等官方网站发布,需要学生不定时浏览,及时关注发布信息,这不仅会占据学生的时间,而且由于信息差原因,可能还会遗漏其他不错的机会。

对此,秦红岭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有针对性搭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公众号推送或者是就业信息分类网站,系统地帮助毕业生把一些就业信息或者是创业信息进行整合,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及时且全面的获取。

此外,秦红岭也了解到,有一些学生反映大学的就业指导教育脱离实际,引导不足。其次,就是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益常见。“我了解到,‘慢就业’学生中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因而不急于工作,想给自己一两年的时间做一些创业考察、旅行、游学等。还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求稳的心态越来越明显,有些同学一心想考公务员、事业编,而这些单位的岗位数量有限,应聘成功率较低,导致‘一战’不成继续‘二战’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

因此,秦红岭建议学校应切实引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使其根据自身情况实事求是选择职业,能够动态调整职业预期,尽快实现就业。

平谷绿农兴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岳巧云:

发展乡村产业,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作为一名新代表,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会珍惜这个机会,把百姓的希望和建议带到两会上。”6年前,媒体人岳巧云返乡创业。6年后,她已成为国家级示范社——平谷区绿农兴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当选市人大代表,今年她提些什么建议?岳巧云说,希望政府出台更多好政策,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让年轻一代成为新农业的主力军。

2016年,岳巧云返乡创业,创新打造现代农业。经过几年的奋斗,目前,她在平谷区刘家店镇一手打造了智慧农园示范基地、大桃优新品种示范基地、科技小院、科普研学等科技功能区。还率先在平谷开展了“互联网+大桃”项目,解决农民销售难、销售渠道单一的困境,随着电商平台以及物流配送两大平台助力平谷大桃销售,大幅度增加了平谷果农收入。2020年,互联网+大桃助力平谷果农增收1000万元,2021年助力果农增收突破2000万元。2022年助力果农增收2500万元。

在岳巧云看来,乡村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产业,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给年轻人创造发展空间。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岳巧云将致力打造休闲农业。“包括打造农业文化体验区、观光休闲综合体区,发展特色民宿等。”岳巧云告诉记者,随着新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农民就业增收上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新产业为农民尤其是妇女、残疾人、低收入等人群解决了就业难问题。

据了解,多年来,岳巧云的合作社吸纳了大量低收入农户再就业,对600多户农民进行了大桃全产业链社会化培训,针对农业科技上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实地指导和专业培训,培养出了一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岳巧云认为,如果家乡产业发展得好,能够给年轻人创造事业空间,大家自然愿意返乡就业创业。“在家门口,有收入支撑,有亲情陪伴,既能够照顾老人,也可以抚养子女,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不失为很好的选择。”她表示,将履职为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首都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刘颖:

加强企业与高校间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就业机会

一边是呼吁解决就业难,另一边是企业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如何解决两者间结构性的矛盾?“受疫情的影响,目前北京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就业质量也有待提高。”首都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刘颖连续三届当选为市人大代表,今年她特别关注“就业”问题,“我建议政府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上要有所作为。”刘颖表示。

作为税务方面的专家教授,刘颖受政府委托提供财政收支方面的咨询服务。今年,她组织召开了三场企业座谈会。在座谈中,她了解到这几年疫情对就业市场的确有不小影响,随着防疫政策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慢慢复苏。大多数企业将重新进行岗位布局,但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一些企业职工薪酬的保持和增长的预期存在实现的困难,“企业期待的是低成本、高能力、有经验的干练的员工。”她表示。

作为高校老师,刘颖也了解到,疫情期间,很多高校毕业生家长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前途,给孩子选择了读双学位、读研等延长孩子培养期的方式,花费了很多培养成本,期待毕业后有较高收入工作岗位回报。

刘颖认为,如此以来,劳动力供求必然出现结构性的矛盾。她建议,政府面对这种就业矛盾应该有所作为,可以发挥综合性就业平台的作用,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将各方的信息有效对接,尤其是把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效传递到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适配性的岗位,让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转为“结构性就业”。

“此外,如果企业、产业、行业和学校没有互动,学校不知道市场上需要什么人才,供需难以有效匹配。”刘颖建议,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对接好培养、实践、就业环节,让企业培养和选拔所需要的人才的渠道更加直接和便利。

通过调研,刘颖了解到,目前,北京很多大专院校有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的项目,在上学期间,学生就有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毕业后直接就业,企业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获得人才。但是北京高校的校企对接实习的合作项目多,对接就业的合作项目非常少,“企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可以通过与高校之间的校企合作,或通过行业协会与高校的对接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就业机会。”

此外,刘颖结合对国外高等教育的调研考察,建议政府完善教育和就业的宣传氛围,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参加高考、读研读博不是孩子成才的唯一路径。我国高端技术“蓝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很多企业对操作性人员和应用型人才非常渴望,对接社会需求的分类培养,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健全职业技能、专业素养、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构架,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北京市延庆区职业学院终身教育部副部长田毅敏: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促就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对此,北京市延庆区职业学院终身教育部副部长田毅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要服务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找到合适的培训内容,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就业。”

田毅敏介绍,延庆职业学院的一项教育工作是为京郊农民转岗就业搭建培训体系。近年来,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转岗技能培训,例如,2019年世园会召开前,需要大量的园艺花卉人才,对此,学院居于产业发展进行培训,为农民开设园艺花卉培训课程,以村为单位进行培训。其中,有500多名农民考取了园艺花卉中级证书。“拥有了技能证书,有的农民进入世园从事园艺师,实现了自我价值。还有的进入园艺公司、园艺基地、花卉基地就业。”

田毅敏认为,在促进就业方面,应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关键在于深化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服务区域、服务行业,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近几年,延庆的产业发展的越来越好,借世园东风,民宿产业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目前,延庆区有500多个精品民宿小院。对于民宿产业的发展,延庆职业学院举办了乡村旅游民宿管家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餐饮、接待服务、手工制作等,年均培养民宿从业人员2000多人次,让大量农民可以在家门口的乡村民宿就业。

此外,近年来,延庆区高新产业发展迅猛,随着无人机装备产业基地正式落户延庆,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对此,学院即将开设无人机驾驶培训课程,为企业提供稳定的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田毅敏建议,职业学校可以从办学形式和内容上作出新部署,鼓励支持地方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

□本报记者 周美玉/文 彭程/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