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实现本地产能最大化,12天实现需求缺口归零,供应能力扩大为需求激增前的5.6倍;实现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氧疗服务全覆盖,保障社区居民就近接受氧疗服务……记者近日从北京市药监局了解到,本市多部门通力协作,加速推进医用氧保障。自1月7日起,北京市医用氧气需求缺口归零,1月8日“乙类乙管”当日本市医用氧供应能力达到峰值,液氧日供应由180吨增至1000吨,瓶氧日供应由2200瓶增至5800瓶。
驻点服务完成供氧系统改造
2022年12月中下旬,随着新冠疫情感染高峰的到来,本市各医疗机构医用氧气用量激增。北京中医医院总务处处长关京浩回忆说,那段时间院内的41台有创呼吸机、75台无创呼吸机和32台经鼻高流量呼吸机都在用氧。院内一天用氧量达到7.5吨至8.5吨,是以前的六七倍。
2022年12月25日,市市场监管局、市药监局连夜组织408名干部进驻全市566家医疗机构,迅速掌握实际需氧情况,点对点提供服务保障。市医药物资应急保障专班石学峰进驻北京中医医院。石学峰发现,医院的输氧管道已经老旧,需要紧急改造。元旦一早开始施工,经过24小时奋战,1月2日工程完工。通过保压实验后,1月3日新的管线投入使用。
记者从北京市药监局了解到,根据医疗机构重症患者救治情况,北京优先保障就诊患者人数较多的医疗机构氧气供应,确保按照医疗机构需求提前半小时保障到位。市应急局开展驻场指导,对医疗机构液氧站改造方案审核把关,已帮助22家医疗机构完成院内集中供氧系统改造,确保医院不断氧、液氧压力不降低。
保障社区居民就近接受氧疗服务
北京不仅在各大医院配足了医用氧气,各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以为居民提供氧疗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吸氧。据悉,北京市卫健委向9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调配了约2000台制氧机,实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氧疗服务全覆盖,保障社区居民就近接受氧疗服务。
1月13日下午,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岁的王奶奶正在输液和吸氧。王奶奶有基础疾病,需要按时治疗,“以前我总去大医院,人多,得等老半天。后来我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能输液,还能吸氧,人还少,就到这里来了。”王奶奶说,她家里有制氧机,不治疗的时候她就在家里吸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能吸氧、灌氧,她的邻居们有不少拿着氧气袋来这里灌氧气。
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主任赵文武告诉记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都会关注医用氧气的库存,“发现库存不够时,我们马上打电话给厂家,不一会儿氧气罐就能送过来,保障居民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能吸氧和灌装氧气。”
医用氧气袋是一个蓝色的“枕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灌装氧气的居民不少,赵文武说,一袋氧气大概能用两三个小时,灌装氧气可以走医保报销,价格每袋7块钱。
朝阳区市场监管局赵远负责太阳宫地区医院驻点保障,从驻点保障开始,他每天将医院的需求传达给专班,保证医院的氧气、药品和器械的充足、正常供应。2022年12月25日,市经信局协调24小时内开发上线“医药应急保障”小程序,实现对各级医疗机构需求实时收集、实时派发、实时解决、实时销账。自去年12月26日以来,累计收到氧气供应需求96条,已全部解决到位。
全程护航跑出配送“加速度”
北京首钢气体有限公司位于顺义区李桥镇,本市40%的氧气供应来源于此。车间内的液氧正源源不断地从储存罐通过管线进入运输车辆,运送到各医疗机构和供应终端。
据了解,市药监局、市经信局组织企业每日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实时调度,帮助7家医用氧生产企业聚焦生产重心、增加生产班次、调整产能分配,深挖本地产能;协调企业采购8110个氧气瓶,增加周转量。1月8日实施“乙类乙管”当日,本市医用氧供应能力达到峰值,液氧日供应由180吨增至1000吨,是原来的5.6倍;瓶氧日供应由2200瓶增至5800瓶,是原来的2.36倍。
以“到货到位”为原则,在保障氧气生产供应的同时,市药监局、市经信局延伸开展设备和配件供应服务,帮助企业和医疗机构对接,采购氧气压力表、流量表、负压吸引器、小推车等1.3万件,解决了因小配件不足无法供氧问题。针对氧气吸入器转接口供货不足,市药监局通过驻点机制快速归集产品参数信息,市经信局协调相关企业运用3D打印技术予以生产供应,保障既有氧可供、又临床可用,直达供氧服务直达“最后一公里”。
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开通绿色通道,保障医用氧气运输车辆全天候24小时在全市范围内上路运输,并可借用公交车道通行,提高末端配送效率。做好外地进京配送车辆的通行保障,确保车辆进京快速核验、快速放行。
市交通委组织本市企业安排50辆厢式货车、5辆低温槽罐运输车应急待命。开辟绿色通道,依法快速审批增加10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针对中心城区行车不便的问题,及时调配适宜车型,保障氧气及时运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本报记者 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