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发挥劳模工匠头雁效应 带动青年技能人才茁壮成长
“安全积分零元购”助力生产安全
“AI换脸” 不能被滥用
防止孩子沉迷电子产品 家长要带个好头
治理直播售假
“余药共享”传递希望和温暖
把校名“题字权”交给学生 也是一种教育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AI换脸” 不能被滥用

 

只要下载某款软件,就能轻易把自己的五官投到原本的演员脸上,享受“参演”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的快感。近年来,“AI换脸”走红网络,无论是在手机应用商城还是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都能看到不少提供“AI换脸”服务的App和小程序,只需上传一张照片,经过深度合成算法处理,就能秒变视频主人公。然而,“AI换脸”的趣味性背后暗藏不少法律风险和侵权纠纷。(2022年12月30日《法治日报》)

“AI换脸”走红,不能“想换就换”。《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生物识别、生成合成类内容等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规制要求。而将于2023年1月10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提供深度合成服务,应当进行显著标识。

这些法律法规,为深度合成服务划定了“底线”和“红线”。首先,网络平台应强化内容审核力度,强制要求使用深度合成技术的内容信息必须提供显著标识功能,对发布者故意将合成内容伪造成真实信息等问题,第一时间封停账号,并向监管部门报告。其次,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对那些未经肖像权人同意,通过技术手段提取肖像,或利用换脸软件对他人进行恶意丑化,以及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者,及时追究其法律责任,予以严惩。

同时,相关行业和监管部门有必要研发相应的检测技术,筛选相关领域是否需由“AI换脸”完成;建立安全评估机制,对不同场景下“AI换脸”进行评估;进一步细化深度合成技术的行业规范,预防和减少“AI换脸”滥用问题。在“AI换脸”技术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有关方面应广泛宣传“AI换脸”背后的安全风险,引导公众谨慎使用“AI换脸”服务,一旦发现隐私泄露或遭遇侵权,勇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付彪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