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市每日投放连花清瘟40万盒
密云大城子镇“老梨窖”变身“蘑菇屋”
本市将建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监测网络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22年1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创新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本市将建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监测网络

 

科技创新在北京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发挥了关键的支撑作用。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本市将逐步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立体监测网络,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北京市空气质量去年首次全面达标,热点网格、车载移动监测等技术手段成为大气治污的有力帮手。以北京市PM2.5的主要排放源扬尘为例,本市2019年起开展平原地区道路尘负荷监测,每月覆盖270多个乡镇、1900多条道路。

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聂磊表示,2020年和2021年的全市道路尘负荷分别下降了26%和10%。2020年起,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又开展了施工工地和典型行业周边道路的尘负荷规律研究,凝练出了工地出口道路尘负荷的监测分析方法。本市每个月对全市500多个工地的出口和典型行业周边的道路开展监测,为道路扬尘实现从源头上进行管控提供了技术保障。

目前,本市综合应用自动监测、卫星遥感监测及地基雷达监测技术等手段,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天空地三维立体体系,实时监测本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变化情况,建成了1000多个传感器组成的街乡镇高密度监测网络。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鹿海峰介绍,构建温室气体监测体系已经提上日程,温室气体监测是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十四五”期间,北京将逐步建立自动监测为主、遥感监测为辅,走航和手工监测为补充的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立体监测网络,用来科学表征北京市空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水平以及变化趋势。

同时,北京还将开展典型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来进一步探索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进行减污降碳协同分析与评估,为北京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报记者 孙艳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