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家教园地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家长对低龄儿童 如何进行德育启蒙?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2年1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长对低龄儿童 如何进行德育启蒙?

邰怡明 绘图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新蕊云课堂”由北京市妇联主办,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承办、北京出版集团父母必读杂志社协办。
 

对学龄前儿童,特别是0~3岁的孩子开展德育有效果吗?会不会太早了,可能孩子并不太懂?比如小朋友玩滑梯,有的会好好排队,有的就不会排队,怎么办? 孩子爱动手、爱打人怎么办?孩子不爱与人分享怎么办?……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的家长。那么在孩子成长中,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德育启蒙呢?一起来听听家长和专家的建议吧。

欧阳先生 国企职工 女儿 6岁

发现不好的习惯家长要及时帮孩子改正

其实孩子是天生会学习的,从出生开始就慢慢的学会爬、走等动作,德育也应该从小进行。面对失败,孩子还是很有韧性的。记得我家闺女小的时候,两岁多就已经会用筷子了,虽然不是特别熟练,但是已经可以自己吃面条了。一次我们出去吃火锅,很多人看到这么小的孩子会用筷子,都为她点赞,让闺女着实自豪了一番。其实,我们也不是刻意让孩子学,闺女就是看我们用筷子,她也要用,妻子就一次一次教她,鼓励让她自己吃饭,她学的很认真。说实话,吃饭场面很狼藉,我都看不下去了,妻子却从不阻止。孩子学会用筷子之后,再一点一点的灌输餐桌礼仪,所以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可以很好的进餐了,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让孩子很自信。

所以,要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性格和行为习惯的教育。特别是在学龄前幼儿时期,孩子的思想品德、性格、行为习惯还没有完全成熟和定型,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现在的脾气和性格、品德与习性不好没有关系,长大了自然好了。凡事对孩子来说都有第一次,都有从不会到会,从不知道到知道,最后到养成好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家长引导的过程。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不好的习惯时,一定要及时指出来,并给予孩子改正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斥责。

刘女士 二孩妈妈 女儿5岁 儿子2岁

德育启蒙越早做越有效

我是一名二孩妈妈,家中大宝5岁,小宝2岁,我认为,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就拿为孩子开展德育启蒙这件事来说,我有很多切身感悟,在这里最想说的是,做德育启蒙,越早越好。

不久前一天,我带着小宝在去附近公园拍球玩时,遇到了另一个差不多大的小孩拿着一辆玩具车,看到我们正在拍球,就跑过来玩起了我们的球,我家小宝见他玩自己的球,就自然地去玩他的玩具车。结果,那个孩子突然发起了脾气,不许我们动他的玩具车。我看到他的家长就在附近,却完全没有上前阻止的意思,我便走过去拉走了我家孩子,换了个地方玩。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我家大宝小时候,我可能会很生气,觉得那个小孩“不懂事”,但现在我不会这么想了,因为我知道,对于两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你的”“我的”界限很模糊,见到玩具,他们下意识就会想凑过去玩,那名小孩子没有错,可是作为家长,这个时候应该出来加以引导,告诉孩子你玩了别人的玩具,别人也可以玩你的玩具,这是一个分享的过程。

在孩子的德育教育方面,家长的“身教”重于“言传”,这一点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吧。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礼貌”“懂事”,我遇到很多家长,常常把“要听话”挂在嘴边,可事到临头,又会推脱说“孩子还小”。而在孩子的眼中,家长允许做的就是“对的事”,不允许做的就是“错的事”,当孩子做了一次,家长又没有制止时,他们会认为自己做的没有错,等孩子逐渐长大,家长想要制止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时,孩子已经形成自己做的事没有错的观念,此时,家长再想要纠正,可能会变得困难。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这件事上,家长千万不要嫌早,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从小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

李先生 造价咨询师 儿子2岁

用绘本代入法引导孩子规范行为

周末,我带着孩子在家附近的小公园玩。我家孩子一天打了7个小朋友,我也带着孩子向别的家长道歉了7次。每次看见他靠近小朋友,我都得赶紧靠近1米范围内,防止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这事情想着都头大。我孩子2岁8个月了,孩子妈妈是一名护士。由于孩子得来很不容易,家里爷爷奶奶平时十分宠溺,孩子在家里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不让我们对孩子说重话。

孩子小,又爱打人,这怎么办?我和妻子琢磨了一下,还是决定和孩子先沟通。同时,我们也通过网上搜索相关的案例,寻找解决办法。我们发现,孩子的本意不是要打人,而是孩子语言跟不上行为的表现,他想和别的小朋友玩,但是又表达不出来,就采取打人的方式来吸引小朋友注意。发现事情的真相后,我们一边采取直接教育的方式告诉他。另外,为了方便孩子理解,我们买了相关行为规范的绘本,通过绘本来引导孩子规范自己的社交行为,以及怎样让小朋友和他一起玩。果然,通过阅读绘本后,孩子明白了不能打人,可以通过玩具交换等方式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孩子不打人了,并学会主动招呼小朋友一起玩了。

此外,孩子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做什么都不爱排队。在家里,爷爷奶奶都让着他,以至于他形成了一种什么都是他优先的习惯。我们仔细分析后,也购买了相关行为规范的绘本,并告诉他,只有排队才能和大家一起玩。他渐渐地明白了规矩,也开始主动排队了,甚至还会主动维护排队秩序。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 刘晓晔

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让孩子学习规则

对于0到3岁的孩子,可能家长会觉得他们这时还缺少对规则的基本认识,谈德育为时尚早。其实一个人的品德不会突然出现,而是一点一点培育起来的,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其他成分都和孩子未来的品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0到3岁的孩子可能听不懂大道理,但是大人可以给他讲有关的故事,比如经典的《小马过河》,就是教孩子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看起来它不是德育,没有讲大道理,但是它和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存在密切联系。

家长应该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包含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元素。我们可以抓住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将这些点滴深入挖掘、扩展,然后跟孩子进行深入交流,这样的话你会发现五育就渐渐出来了。要做智慧型父母,把自己调动起来,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做什么,亲子交往中应该怎样促进孩子的发展,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让孩子具备生活能力,能够奔着美好生活的小目标一直向前走。

我们面对周围的事情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了解规则、遵守规则,以善来对待这个世界;另外一种方式是以恶制恶、以暴制暴,比如“别人不排队,我也不排队”,最后的结果就是秩序混乱,大家都不能进行下去。孩子当时可能看不到结果,家长要帮孩子去分析、讨论,帮助孩子看到目前这个阶段他们可能看不到的一些事情,这就是引导的作用。

一岁半的孩子不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家长让一岁半的孩子弄懂规则很难,但是可以让他学习规则,学习是一个过程,学会是一个结果。

对于0-3岁的孩子爱动手、爱打人的问题,其实多半情况下他不是打人,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不像大人说打人带有恶意什么的,他只是喜欢对方的玩具,就动手抢过来,因为他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我想跟你共同玩游戏,所以只能用肢体表达。但是小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力度,别的孩子也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因为你不会说话,结果造成这种误解,好像孩子在打人,其实不是的。

所以家长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需要了解一些儿童发展情况,掌握心理学和儿童认知发展基本规律,到了孩子两岁时语言能力突飞猛进,上述行为就会随之减少。当然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多去讲话,让他少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意思。

无论是体育运动还是其他学习认知活动,都应该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考虑孩子的兴趣,先得让他感觉好玩了他才愿意去做,否则当然不愿意。比如说孩子不喜欢运动,家长要想想也许不是孩子不喜欢,很可能是运动方式不适宜孩子。

家长要考虑的是给孩子选择他喜欢的活动,学会观察孩子的兴趣,他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大人能不能给他创造这样的趣味活动和游戏。比如说在家庭里,所有孩子都喜欢枕头大战,和家长打来打去,既密切了亲子关系,打完又出了一身汗,锻炼了体能。所以家长要行动起来,想想可以怎样开展适合幼儿的运动,多提供这样的有效支持。

本报记者 任洁 杨琳琳 张晶 马超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