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做社区居民最贴心的“守护人”
政府搭台送服务 红色山乡见“红利”
北京税务普法“云课堂”走进人大附中
通州城管开展供暖执法检查 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搭台送服务 红色山乡见“红利”

 

“往年都是自己等商户来收购。今年有了好政策,我们不仅省事,还卖上了好价钱!”日前,延庆区大庄科乡瓦庙村农民徐仕友手里握着入冬前自家山楂全部卖出去的两万元收入,脸上挂满开心的笑容。

大庄科乡位于北京西北暖湿区域,盛产核桃、山楂、板栗等农副产品,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口感好,享有“果品之乡”的美誉。但由于地理相对偏远,村民没渠道,没有品牌运营意识和经验,只能坐等商户上门收购,优质的农产品一直卖不上优价。

今年年初,大庄科乡启动了“党建引领 绿色赋能——红色大庄科山里红系列农产品销售计划”,从打品牌和拓展销售渠道入手,打造红色大庄科乡品牌。秋末冬初,大庄科乡政府兑现了承诺,产量最大的山楂全部销售一空,价格还比去年翻了一番。大庄科乡把党建引领,转变成村民看得见的实惠,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红色山乡落地生根。

质量是农产品的命根子,只有保证质量,才有卖出去的底气。大庄科乡党委、政府积极调动村经济合作社积极性,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民”的合作模式,让合作社成为销售主体,把好源头关,保证最优农产品供应市场。

开春的“红油香椿”是大庄科今年迎来的第一批“俏货”。为保证香椿品质,村民只采摘头茬香椿,由村级合作社严把质量关。加上香椿不耐高温,因此,大庄科乡的香椿季一般只有10天左右。今年,为延长销售周期,村里根据香椿成熟的时间相应调整了采摘计划,安排农户分户、分时、分地采摘,明确采摘、分拣、包装标准,延长储存时间,保证香椿品质。村支部书记、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张红霞说,沙塘沟是红色第一村,诚信第一,品质就是品牌,宁可少卖也不能砸了牌子。而大庄科的核桃、山楂也进行了“选美”,各个都经过精挑细选。

初级农产品只有加工成产品才能提高附加值。经过乡政府与第一书记共同研发了系列产品包装,核桃、板栗、山楂、蜂蜜都有了精美的新包装,大庄科的农产品一下就有了“面子”。大庄科乡还尝试推出“山里红”系列品牌,将山楂、栗子进行加工和包装,做成山楂汁、栗子糕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大山里的优质农产品推向更大的市场。这些礼盒成了红色旅游纪念品,依托大庄科红色教育体验基地的客流,扩大宣传和销售,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瓦庙村是大庄科乡山楂特色村,年产山楂二三十万斤,包括徐仕友在内的很多村民都担心销售问题,驻村第一书记李传鑫将此消息报告给他的“娘家”——京东方科技集团,在集团领导的共同努力下,瓦庙村的山楂还没下树,就预定出去7万斤。

这样的好销路还要归功于大庄科乡有热情、想干事的19名第一书记这支“青年主力军”。大庄科乡党委把第一书记编入不同的销售团队,他们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领域发挥着特长。全乡19个“第一书记”齐发力,牵线搭桥对接派出单位的工会,通过企业定向采购,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据了解,今年驻村第一书记协助各村、户销售香椿、核桃、板栗、山楂、蜂蜜、杏仁、蘑菇等农产品总价值100余万元。

据统计,今年大庄科1万公斤香椿、蜂蜜,3万公斤杏仁,8万公斤核桃,12万公斤板栗和54万公斤山楂全部销售一空。大庄科乡乡长王雪峰说,“今年是个很好的开端,品牌逐步形成,销售网络初步搭建起来了,农民看到了希望,也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明年会更加精心管理,大庄科农产品踏上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在大庄科这片红色沃土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农民的金饭碗,绿水青山正在转变成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贾德勇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