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毕业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那一刻,兰汇不禁畅想起自己将进入怎样一所学校,如何与学生们展开多彩的学习生活……心中的憧憬让她一度心潮涌动。可当冷静下来后,一个清晰的答案浮现出来,她的脑海中似乎听到一个声音在说:“去山区学校吧,那里的孩子更需要知识,那里更需要你。”于是她远离繁华,把最为青春年少的九年美好时光全部奉献给山区教育事业,无怨无悔。
无悔,在乡村校实现自己的价值
2012年毕业之际,初出茅庐的兰汇在城镇和山区之间选择了后者,来到房山区河北镇磁家务小学工作,2016年9月又调入河北中心校。她做出这样的选择出于一个非常朴素的念头,就是觉得乡村学校更需要好的教育,在这里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面对可爱的农村娃娃,兰汇喜欢他们,尊重他们,尽力呵护他们的童真,和他们做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她带着学生写日记,写班里养的薄荷花、小鱼、小蝌蚪,因为写的就是身边事,他们的文章特别鲜活,能观察到小蝌蚪长着鼻子;飞落到讲台上的纸飞机,让她和学生们有了比赛扔纸飞机的经历;学生对她的有趣模仿,激发了她和孩子们互换角色的创意;捉迷藏时学生对她做的鬼脸,让她有了用照片记录精彩瞬间的爱好。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兰汇用真诚、尊重、欣赏、激励为学生创造愉悦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立足学生视角,以阅读滋养生命,让每一个学生爱上语文课。她组织了“小书虫”阅读和“小侦探”日记评议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表达。
为了更加了解每个学生,兰汇每学期都要对全班学生进行一到两遍家访,实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淳朴的家长们经常早早守在村口等她,面对家长期盼的目光,她真切地领悟到,乡村教师并不只是传道受业解惑,还承载着一个个农村家庭的未来,重任在肩。
随着教育教学技能日益成熟,兰汇工作起来越发游刃有余,并从中品尝到收获的甜美,因为山里的孩子质朴,家长也朴实,对老师特别认可;山里的教育务实而踏实,教师能够完全静下心来,引导并感受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
欣慰,用教育改变了山里娃的面貌
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是爱的事业。爱需要教育,教育更需要爱。”兰汇深信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颗童心不可爱。她帮失去父母的孩子学会生活自立,帮调皮的小男孩克服学习困难,帮自卑的小丫头树立信心,帮羞涩的小男孩敞开心扉……教育改变了山里娃,他们也用可喜的变化给了她无限的成就感。
兰汇曾收到一份学生小超自制的礼物——那是一个玻璃瓶,里面放着几簇干枯的野花,上面卧着一只大马蜂,还是活的!她吓得差点把瓶子扔了。但看到小超清澈明亮又充满期待的眼神,一副眼巴巴希望老师喜欢的样子,她突然读懂了孩子自然而真实的童真,于是假装高兴地收下这份惊喜。小超笑了。
这时,兰汇顺势告诉他和其他学生,被马蜂蛰到会很痛,严重的话可以致人死亡。小超听到后吃了一惊,怯生生地问,“老师,其他虫子可以逮吗?”“那就需要你去查阅资料,掌握更多知识。”第二天,她专门买了一本法布尔的《昆虫记》送给小超。没过多久,把书看进去的小超开始向同学们介绍他的新发现,一只可怕的马蜂竟然让一向不善言谈的他变成班里赫赫有名的昆虫家,每到课间,许多小“粉丝”都会围在他的身边,听他津津有味地介绍昆虫的奥秘,他还带同学去花坛里观察各类昆虫。
小超之所以给兰汇送礼物,是在感谢老师对自己的照顾。小超父亲早逝,靠母亲在别人家的菜园里打工勉强维持生计,家境贫寒让他少言寡语,不爱与人接触。在家访时,小超母亲紧紧拉住兰汇的胳膊恳求,“这孩子是我全部的希望,请您多费心,帮我管教好他。”她郑重应允了。
从此,兰汇对小超多了一份关照。小超母亲很早就去菜园上班,有时来不及给孩子做饭,所以兰汇每天早晨都会询问小超是否吃过早饭;见到小超蓬头垢面来到学校,兰汇就把他叫到办公室,打好水让他洗脸洗手;小超在学业上遇到难题,兰汇为他“开小灶”。时间长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小超说话的声音日益响亮,脸蛋上恢复了孩童天真无邪的笑容。
萌萌的妈妈去世了,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奶奶照顾她。内向的她很少举手回答问题,有一次刚举起手,黑乎乎的秋衣袖口就露了出来,她赶紧放下手,把秋衣塞进校服里。留意到这个细节,兰汇第二天专门来到萌萌家,以“孩子进步很快”为理由送给她一套有卡通图案的秋衣秋裤。萌萌的奶奶感动地向兰汇敞开心扉,边说家务事边掉泪,她临走时老人还紧紧拉着她的手,“兰老师,这孩子全靠您了。”
兰汇牢牢记下老人的嘱托,每天中午陪孩子练习朗读,帮助原本胆小的萌萌建立自信,直至后来敢于在全校学生面前落落大方地演讲。她还找机会为萌萌举办了一次班级个人画展,让小姑娘当场成为同学们的焦点,开心得脸都红透了。两年后,萌萌家搬到青龙湖,她的奶奶却说:“我们宁愿早起坐公交也不转学,我们就认定您了 。”
无私,将多年育人感悟分享给年轻教师
2021年8月,兰汇调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学校,开始教育生涯的新征程。这所新建校的老师大多刚刚毕业,虽然充满活力,但缺乏教学经验。为了迅速提高班主任的专业能力,她主动申请成立兰汇班主任工作室,以此为平台,将自己多年的育人感悟分享给年轻教师。
兰汇带领青年教师开展“一班一品一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以“一月一赛一习惯”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习惯养成。当新任教师遇到一年级新生手足无措时,她撰写了《一年级习惯培养策略》《如何与“小豆包”沟通》等文章传授带班经验;当家长不理解时,她教大家站在培养孩子能力的角度与家长沟通;当教师发愁班级问题繁多无从下手时,她及时举办《让班级文化落地生根》讲座,告诉他们要“对症下药”。在她的带领下,全校青年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作为区级语文骨干教师,兰汇带领青年教师针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确立课题进行研究,申报的两个课题都已成功立项,激励青年教师在实践中研究,以研究促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工作以来,兰汇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等20余个荣誉称号,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班集体,她还入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2019年10月1日,她作为全国教师群体的代表,参与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
默默耕耘育栋梁,静待山花别样红。在教育的漫长旅途中,兰汇用责任和爱,将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芬芳绚烂。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