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二十大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大1路”成为长安街上的闪亮名片
首都职工寄语党的二十大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10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大1路”成为长安街上的闪亮名片
——记党的二十大代表、北京公交集团客四分公司第一车队1路驾驶员常洪霞
 

“择一业终一生”是北京公交集团客四分公司第一车队1路驾驶员常洪霞的工作理念。从业27年,常洪霞驾驶过5种车型,安全行驶50余万公里,运载乘客千余万人次,无一事故、无一投诉,这些是她最引以为傲的事。

刻苦练习提升驾驶技术

经过测温、宣誓、酒精测试等一系列准备程序后,常洪霞坐进了“老伙计”——公交1路的驾驶舱。戴上手套、调试座椅、擦拭方向盘和仪表盘,随后她开启了新一天的运营工作。在一线驾驶员岗位的22年中,只要坐到驾驶舱,“平稳、安全”的驾驶理念就会立即在她的大脑中“启动”。

1995年,常洪霞加入北京公交集团。2001年,她成为公交中为数不多的女驾驶员。如今,提到常洪霞的驾驶技术,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其实,这让人佩服的驾驶技术背后是她不断勤学苦练的收获。

常洪霞坦言,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赶上了一位严师。师傅在向我教授技术的时候,很严格,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提升技术的方法。”常洪霞回忆道,“师傅曾对我说:‘洪霞,驾驶公交第一步就得把车开得稳稳当当的’。”为了达到师傅的要求,她就在教练车里放了一杯水,反复练习做到行驶时不洒,弯道时不洒,即使在刹车时,也能做到水杯不倒、水不洒。经过反复练习后,她的驾驶技术得到迅速提高,师傅脸上渐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2010年,常洪霞参加了由北京市总工会主办的第一届职工职业技能(大客车)专业比赛,成为8000多名选手中的一员。比赛中,她牢记师傅强调的“稳稳当当”四个字,一路过关斩将,闯进决赛。“比赛科目中的平稳驾驶、故障排除都难不倒我,但换轮胎科目却成了拦路虎。”她说,“那时候我才90斤重,而一个轮胎就有200多斤。”

练习的时候,大轮胎一次次地把常洪霞的腿和脚砸得青一块、紫一块。她偷偷哭过,但马上擦干眼泪又开始一遍一遍练习。回到家,母亲边给她上药边心疼地劝她不要这么拼了。“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可以。”倔强的她就是不肯服输。

经过5个月的比拼,最终常洪霞取得了第九名的好成绩,成为了前十名选手中唯一的女选手,她也从一名中级驾驶员提前6年直接晋升为高级驾驶员。

不断摸索总结安全行车法

2014年,常洪霞来到了北京公交1路,这条线路也被乘客亲切地称作“大1路”。“大1路”行驶在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上,线路单程约27.1公里,行经天安门广场、西单、王府井等多个北京的地标。

“要练好技术,也要用心服务。”常洪霞深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1路”驾驶员,不是件简单的事。“首先就是要把车开‘稳’。”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在运营中常洪霞不仅处处留心,还对踩刹车的次数反复研究、测试。在这个过程中,她对“大1路”全线的55个路口和28个红绿灯如数家珍。“您开车真稳。”她熟练的驾驶技术,也赢得了乘客的称赞。

日积月累,常洪霞结合交通法规和工作心得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安全行车方法,即“一静、二稳、三让、四要”安全行车法。“‘一静’就是驾驶员要做到冷静。不管天气怎样变化,道路交通怎么复杂,驾驶员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要准确判断、措施果断,以慢克乱。‘二稳’是驾驶时起步停车稳、中途行驶稳。‘三让’是你抢我让、你违章我让、空当小我让。“四要”是路静人稀要小心,拥堵路段要耐心,通过路口要细心,服务乘客要热心。”常洪霞介绍道。

截至目前,常洪霞已安全行车50余万公里,成为乘客们心中的“公交名片”。

成立工作室开展技术创新

2019年,作为“洪霞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常洪霞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以“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为突破口,立足本职岗位,围绕着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以及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开展创新攻关。

在导游式服务的基础上,1路车队大力提升车厢服务,以“首善一路,美好出行”为主题全面升级车厢文化,以红色记忆、历史文化、中华美德三大主题为纲对车厢文化进行重新设计制作,增设了“沉浸式”体验扫码功能,乘客可以通过手机扫码,看视频、听讲解,带领乘客“云游1路”。

2020年9月起,1路车队多了一个新装置——生活垃圾分类语音提示器。每当职工来到垃圾桶前,准备投放垃圾的时候,就会听到提示器发出“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变废为宝、美化家园”的提示。这个小装置也是由常洪霞和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自主研发而成的。

截至目前,常洪霞带领团队先后完成10余项创新项目和课题研究,把工作室打造成为企业发展的“智囊团”和创新成果的“孵化器”,培养出全国劳模1名、北京市劳模4名、技师43名,高技能人才148名。

把服务做到极致

常洪霞常说:“公交线路有终点,但是为乘客服务永远没有止境。”在她看来,要想把服务做到极致,不仅要满足乘客的日常需求,还要照顾到乘客特殊情况的“特殊需求”。因此她提出了“同心”“精心”“真心”“爱心”“虚心”“耐心”“初心”“热心”“诚心”“匠心”的“十心实意”服务法,全力打造有品质、有温度、有真情的公交服务。

一次,车厢中有位乘客的手提袋破损,物品散落一地。面对这种情况,乘客显得手足无措。这件事情启发了细心的常洪霞,她总结梳理了车厢中乘客有可能遇到的各种临时突发情况,设立了“暖心箱”。“暖心箱”里装有充电宝、方便袋、纸巾、矿泉水、糖块等20余种应急物品,为乘客提供帮助。“这些暖心箱中的小物品不仅拉近了公交人与乘客的距离,也彰显了公交人‘想乘客之所想,急乘客之所急’的服务精神,提升了车厢服务的温度,让乘客感受到温暖。”常洪霞说。

□本报记者 盛丽/文 彭程/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