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苑,历史上的皇家园囿,其面积十分可观。这里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延长线上,文脉深厚,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由于南苑独特的区位与生态,值得进行细密的历史考察。
远在辽代,今日北京南郊一带大片湿地,便被辽帝辟为狩猎之地“春捺钵”;金代在此建猎场称“春水秋山”;元代辟为晾鹰捕猎场所称“下马飞放泊”;明代筑墙设围场称“南海子”,清代重修后更名为“南苑”,并成为清帝狩猎、处理政务、举行重大阅兵的重要场所。
南苑曾称春捺钵、春水秋山、下马飞放泊、南海子
为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猎场,三代皇家苑囿
据清代《宸垣识略》记载:“南苑,在城南二十里永定门外”。《大兴史话》称:“一千多年前,因有永定河故道穿过南苑,形成大片湖泊沼泽,草木繁茂,禽兽、麋鹿聚集。辽会同元年(938年),契丹将幽州定为陪都后,辽帝王便在京城郊外‘放鹊禽鹅’,称之为‘春捺钵’。金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下诏将燕京改为中都后,率近侍‘春猎于南郊’,谓之‘春水’。元代将南苑一带作为皇家猎场,称之为‘下马飞放泊’。”
元朝定都北京后,开始在南苑一带营造苑囿,由于与大都的距离不远,故取名“下马飞放泊”。“下马”指离城里不远,上马而驰,即刻便到。“飞放”指在湖泊沼泽之地纵放鹰雕、海东青,捕捉大雁、天鹅、野鸭等野禽,“泊”是指湖泊、沼泽。《元混一方舆胜览》载:“下马飞放泊在大兴县正南,广四十顷,北城店飞放泊、黄埃店飞放泊俱广三十顷。”《日下旧闻考》则称:“接下马飞放泊即今南苑之地,曰下马者,盖言其近也。”据考证,最初的飞放泊大致位置在今丰台区南苑镇北、东高地以西、北大红门以南一带。《元史·兵四·鹰房捕猎》载:“冬春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
元代在这里广设鹰户、建造规模很大的养鹰房,称立鹰坊,由昔宝赤(养鹰人)为宫廷驯养猎鹰。《元通鉴·武宗纪》载:“至大元年(1308年),改立鹰坊为仁虞院, 秩正一品。以右丞相托克托、遥授左丞相图喇特穆尔、额克达噜噶齐伊勒齐并为仁虞院使。”据传,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颇好骑射。有一年春日,他到此狩猎,“日猎鹰十只,射讨来(蒙古语,兔子)二十有余,大悦”。
自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开始,朝廷在元代“下马飞放泊”的基础上扩建苑囿,搬迁了居住于此的百姓,“增广其地”,“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把元代的猎场扩大了数十倍。宣德三年(1428年)“拨军修治南海子围墙、桥道、土墙长约一百二十多华里,四周辟海子门四座,另建庑殿行宫及旧衙门”,并正式命名“南海子”。嘉靖朝礼部尚书张瀚在《松窗梦语》记述到:“置南海子,大小凡三,养禽兽,植蔬果于中,以禁城北有海子(今积水潭、后海),故别名南海子。”
“南苑”之名始于清代且辟有多处行宫
为狩猎、临朝、举行大阅兵的重要场所
1644年清廷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把南海子作为了御苑之一,改称“南苑”。《日下旧闻考》记:“南海子即南苑,在永定门外,元时为飞放泊,明永乐时复增广其地,周垣百二十里。我朝因之,设海(户)一千六百,人各给地二十四亩。”
“苑”,即古代养禽兽植林木之地,多指皇家御园。北京从金代开始便有了“四苑”之说,因各处于皇城四周,遂称东苑、西苑、南苑、北苑,是历代帝王及皇室经常游乐的场所。
清代帝王尤爱南苑,顺治帝大约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南苑度过的,仅顺治十三年(1656年)他就去了五次,并钦定每三年一次在南苑举行大阅,后为不定期举行。康熙帝在位期间,在南苑举行的围猎乐舞活动多达132次。并有诗作:“清晨漫上晾鹰台,八骏齐登万马催。遥望九重云雾里,群臣就景献诗来。”乾隆皇帝对南苑更是青睐,曾进行多次疏浚和整修,其巡游狩猎不计其数,有诗曰:“南苑往来难数计,古稀欲罢未能犹。”
“南囿秋风”为明清时著名的“燕京十景”之一,“南囿”即京城大兴之南苑。据《大兴文史》载:“每到秋季,金风来时,南苑秋水长天,鹿雉出没,晴云碧树,红果黄叶,鸢飞鱼跃,猿啼鹤唳,可与云梦、上林相媲美。乾隆帝曾在《射猎南苑即事诗》中赞美南苑的秋天:‘北红门里仲秋天,爽气游丝拂锦鞯。行过雁桥人似画,踏来芳甸草如烟。’”
南苑不仅是清代皇家狩猎之地,还是习武、阅兵和议政的重要场所。《清史稿·礼志》载:“顺治十三年,定三岁一举,著为令。”此后清朝皇帝常在南苑阅兵,且三年一“大阅兵礼”,主要地点选在西红门内杀虎台和南大红门北面的晾鹰台。
乾隆年间再次扩建南苑,花费38万两白银,将原来的土墙改建成砖墙,并增设了13座角门。为保护苑内异兽珍禽,清廷严禁百姓涉足南苑射猎,还采取措施定期在苑内栽种树木,限制土地开垦,对那些人为破坏苑内环境、捕杀动物、砍伐树木的“匪徒”,一律“严行惩办”。光绪年间,由于国力衰弱,财政上已经不能再维持以往维护南苑的庞大开支,南苑逐步遭到破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八国联军”进了北京后,曾闯入南苑烧杀抢掠。《辛丑条约》签订后,为偿还赔款,清廷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成立了“南苑督办垦务局”,出售土地执照(时称发“龙票”),将南苑内闲旷地亩招佃垦荒认种,以广生计。此后,南苑一带居民逐渐增多,形成集镇,名“南苑镇”。
“南苑机场”始建于1910年
开创我国民航事业多个“第一”
提起南苑,不能不说到著名的南苑机场。据《中国近代航空史》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法国为向中国推销刚刚起步的飞机,将两架小飞机运到北京,并在地势开阔平坦的南苑进行起降和飞行表演。
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清政府在南苑正式建立机场,修建了飞机修理库和简易跑道,从此中国有了第一座飞机场。次年4月,中国飞行者的先驱秦国镛从法国学习飞行归来,驾驶“高德隆”双翼机在南苑上空飞行表演,名曰“首次放飞航空日”,由此中国人第一次在国内驾驶飞机升空飞行。
1913年9月,在南苑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并花费30万银元买进10架法国“高德隆”双翼教练机。秦国镛任航空学校第一任校长,招收陆军师范学堂毕业生40余人为学员,练习飞行。第一期训练班于第二年秋结业,培养出中国第一批飞行员。
1920年5月,一架飞机从南苑机场携带邮件飞往天津,由此开始了中国民航和航空邮件的首航。
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占领了南苑机场,对机场进行了扩建且完善了航空指挥设施,并更名为“南苑兵营”,成为日本陆军航空队在中国最大的军事基地之一。1939年夏,中国抗日志士傅岩等放火烧了南苑机场,十多架日军飞机被烧毁,油库化为废墟。
1945年日本投降后,南苑机场成为国民政府的重要机场之一,国民政府许多军政要员曾在南苑机场登机。
1948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苑机场。1949年8月15日在此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空军飞行中队,俗称“南苑飞行队”,10月1日,还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首次新中国空中阅兵。
1984年,南苑机场转为军民合用机场,民用部分定名“北京南苑机场”。2019年9月25日,随着大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具有百年历史的南苑机场正式关闭。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