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尹喜军: 收集老物件3000多件 留住古镇文化的根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2年9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尹喜军: 收集老物件3000多件 留住古镇文化的根

 

“尹书记,您过来了吗?我这有本大字典,展室收吗?我家里还有一个9英寸的老电视机,收吗?”回到曾经奋战过的地方,尹喜军迎来的依然是热情的村民。在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合成公社区居委会院内,刚刚退休不久的尹喜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1961年出生的尹喜军,曾长期担任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合成公社区党委书记。痴迷古镇文化的尹喜军2012年与志愿者创建了长辛店民俗陈列展室,现已收集老物件3千多件,先后有50多人加入志愿保护队。他印制小报画册、制作光盘扑克牌等传播古镇文化,设计出包含46个景点的三条主题线路,并且绘制了景点分布导游图,整理出相应的解说词,还成立了专门的古镇文化导游队和红色文化宣讲队为游客公益讲解。

初 衷

只想留住那些被弃老物件

走进长辛店街道合成公社区居委会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的缸、磨盘、砖瓦和建筑构件。“这些都是村民捐赠的,或者我们在拆迁时抢救的老物件。这些都是长辛店人生活的记忆呀。”尹喜军说。

2010年,长辛店启动了棚户区改造。人们拆迁上楼后,有不少老物件就被扔了,尹喜军看在眼里,觉得挺可惜的,就有了把这些老物件保护下来的想法。

“那时候我在居委会工作,时常要走街串巷。有一天路过一个胡同口,一位居民正在和一个收废品的人争吵。”尹喜军回忆,当时他本想去劝架。经过了解才知道双方是为了一个老式闹钟争吵。收废品的只肯出2元钱,村民觉得不值,他调停后用了3元钱把闹钟给“收”了!尹喜军由此产生了想建一个展览馆、保护老物件的念头。

“像这么大的水缸,以前村民用来装水的。住上楼房后,这都用不着了。”尹喜军指着院内的一口水缸说。院内的一口口缸,形状各异,大小不同,有装水的,有腌菜的,有装酒的……这些都真实反映了长辛店地区人们曾经的生活。

但想要建长辛店地区老物件陈列馆,谈何容易?当时尹喜军担任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合成公社区党委书记,月薪只有3000元,实在没有资金去收购,只能靠村民捐赠。

2012年,在长辛店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尹喜军与文物保护志愿者们一起创建了长辛店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陈列展室刚开始办展那会儿,尹喜军把家里传下来、最值钱的“掸瓶”拿走时,被他爱人发现了。她突然问道:“站住!你拿它干什么啊?”尹喜军说:“我拿展室去,给大伙儿看看。”慢慢地尹喜军把家里的老物件都拿走了,他爱人看了,刚开始很生气。

“尹喜军!咱家这老物件儿都上哪儿去了?你这是要转移财产啊!”

“您放心吧,我就拿给大家伙儿看看,看完以后我再抱回来。”

“你拿两件儿不值钱的也就得了,这么贵的,万一谁不小心给摔碎了怎么办?你找谁赔去?”

“不会的,您可放心吧。”

……

正吵着,尹喜军女儿说:“得!您把咱家值钱的都拿走了,也好,不怕贼偷,更不怕贼惦记了。”尹喜军一听,乐了,看来还是闺女最支持他。于是他索性把收藏的几十件老物件都搬到了居委会去了。就这样,展室办了起来!别看展室简单,来参观的人可不少,尹喜军不但是老物件儿的捐助者,还做起了义务讲解员。

后来,办展室这件事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大家纷纷把自己家里的老物件拿出来,送到展室,供大伙儿参观。被窝壶、三五座钟、铁烙铁等等,展室里的各种老物件越来越多。

“这个石墩是插旗杆的,看起来其貌不扬,拆迁的时候,一个文物贩子报价600要收走。屋主不答应,就找我,说还是捐赠给展室吧。”“这个门墩,收购者盯了很久,也给了报价,最后村民还是决定捐给展室。”随着展室越来越深入人心,拆迁时,村民们家里有老物件的,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展室。

印 记

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这里的每一件老物件都有他的专属故事。您看这块砖头,它的历史可不简单,上面还有刻字呢。”合成公社区居委会院内,尹喜军指着一块不起眼的砖头说。

时光回到2017年8月初,长辛店南头有一处拆迁,一位居民就找到尹喜军,说:“书记快来,南头那儿拆了,发现好多的大块砖呢!你赶紧看看去吧!要不一会儿人家给平了!”话还没说完,尹喜军跨上三轮车就赶了过去。到了拆迁现场,尹喜军立即将大砖头擦了擦,又量了量,这砖可不一般啊!当时尹喜军就下判断:这应该是老城墙砖!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后来经过查对、核实,确定这是明朝北京城的城砖。尹喜军挖了3天,371块老城砖都被他拉回了院内展室里。

社工们就疑问了:“书记,您把这些砖拉回来干嘛呀?”

尹喜军拿起一块解释说:“你看!这是北京城明代的城砖,这砖透气性能特别好,科技含量很高,这么多年了都没有变形。这上面还有仨方戳,刻着制砖人的名字呢,这块砖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这可是文物,有三个大戳子:寿工、窑窖、匠人。这三个大戳子就能知道这砖是皇陵的,是哪个窖做的,哪位匠人做的,这就是当时的责任制啊,都是历史的见证!”

合成公社区居委会院内的东侧是长辛店民俗陈列展室。展室上写着“民宅民风民情民俗俗俗诉历史,一砖一瓦一景一物物物吾传承”,横批是“长辛店民俗老物件陈列展馆”。

走进展室,里面大大小小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村民日常生活用品。“这是展室接受的第一件捐赠品,是长辛店一位70多岁老师捐赠的,是他满周岁时穿的鞋子,做工精良。”尹喜军指着一双红色刺绣的鞋子说。

在展室内,还有一盏“电石灯”,是二七厂工人刘振荣捐赠的。尹喜军还记得刘振荣捐赠时说的话:“这可是我在二七厂上班时自己做的!现在搬家翻出来了,送给展室吧!”尹喜军指着电石灯回忆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辛店老停电,当时居民一般用蜡烛照明。二七厂工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制作了电石灯。电石灯那光是白色的,类似现在的白光灯,有四五根蜡烛那么亮。这电石灯买可没地儿买去,都是二七厂的工人凭着自己的手艺和智慧做的,一般人家儿还不见得有呢!

“这件铁椅子,是理发店捐赠的,当时收废品的报了800元,主人没有卖,说要捐赠给陈列展室,四五个壮汉一起搬了好久才送过来。”尹喜军回忆道。

正如进门对联所说,每一件老物件,都见证着长辛店人生活历史的记忆。

愿 景

希望建博物馆将展品好好保存

尹喜军也曾问捐赠者:“您和我不认识,为什么要把老物件捐过来呢?”捐赠者回答说:“我打听过了,您不会把老物件卖了,更不会扔掉,老物件到了这儿,就算真正找到‘家’了。老物件放到家里,只是私人收藏,但捐给老物件展室,能让更多人从中了解历史。”

“五里长辛店有个老物件。”这是尹喜军为“长辛店老物件陈列展室”打出的宣传口号。随着展室的名气越来越大,捐赠老物件的范围也从长辛店扩大到全国。一位在外地的老人听说了展室的事情,托在北京上学的孙女给尹喜军送来了一座雕塑,“当时联系好了,我去地铁口接的,那姑娘递给我后转身就走了,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尹喜军回忆说。

在展室里,记者看见了2022年居民老物件捐赠表:游戏机一台、红灯牌收录机一台、京华牌收录机一台……捐赠表大多是捐赠者自己填写的,有的留了姓名、住址和电话,有的只留姓名不留电话,看得出村民对展室的信任和热情。

随着捐赠的老物件越来越多,尹喜军也有新的担忧。“这些老物件都存放在居委会院内,但这里都是平房,特别担心房屋年久失修后,会损坏老物件。希望在古镇改造后,建造一个长辛店民俗博物馆,能将所有捐赠的物品好好保存。”目前,除了现场展出的老物件,另外还有4间库房也放满了,让这些老物件能有一个安全宽敞的“家”,是尹喜军最大的希望。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