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精妙调解技巧化干戈为玉帛
小汤山镇有对“抗疫夫妻档”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7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精妙调解技巧化干戈为玉帛
——记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调解庭负责人艾琦
艾琦(中)
 

在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有这样一位“金牌调解员”,他数年如一日冲在劳动争议调解一线,屡屡用他春风般的温情化解一个个剑拔弩张的纠纷矛盾,他就是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调解庭负责人艾琦。在艾琦的带领下,调解庭成功地化解了一系列重大集体劳动争议,有效提升了海淀区仲裁院的结案率、调解成功率和终结率,仅2021年一年,他们就化解劳动纠纷2000多件,不仅让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更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

疫情期间创新方法

将调解室移至露天停车场

海淀区仲裁院承担着全市五分之一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审理工作,为了提高调解工作成效,缓解案件量大的压力,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于2017年设立了调解庭,主要针对集体争议、疑难案件、阳光通道等重点案件开展案前调解工作。当时大家都说,调解庭负责人这个工作不好干,但是艾琦却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每天早来晚走,数年如一日开拓创新案前调解新天地。调解庭成立这五年来,在艾琦的带领下,工作成效显著——每年全院近三分之一的案件经由调解庭调解处理,其中约70%的案件在调解庭圆满化解。

今年5月,某科技公司拖欠12名职工2022年1月至4月工资无力支付,职工焦急万分,到海淀区仲裁院提出劳动仲裁申请,希望能尽快要回自己的劳动报酬。艾琦十分重视这起集体欠薪争议案件,但当时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为了能既快速妥善解决争议,又保证群众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艾琦创新调解方法,采取双方各到场一个人的方式调解,并将调解场所移至露天停车场,在大家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进行调解。

调解庭工作人员与双方进行了几轮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单位同意分3次支付职工工资共计45万多元。双方都满意地离开了仲裁院。今年4月底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艾琦全力推进疫情防控期间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稳步进行,切实保障办事群众健康安全和合法劳动权益。

当调解陷入僵局

迅速变换思路化解冲突

2021年9月30日起,受到国家“双减”政策影响,海淀区某知名教育机构及其关联公司共计250多名职工陆续来到海淀区仲裁院提交仲裁申请,请求事项涉及支付工资、绩效提成等。企业实际控制人频传跑路等负面消息,使得劳动者情绪十分激动,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潜在危机。

海淀区仲裁院即时作出发应,安排调解庭第一时间介入涉及该教育机构的集体劳动纠纷。艾琦接到任务后,马上带领调解庭的同事赶赴突发事件现场。在详细向双方了解情况后,他组织调解庭会同其他有关部门与单位负责人进行多次会谈,通过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站在单位角度为其分析利弊,单位负责人最终卸下心防,听从艾琦的建议选择调解解决,并表示全力配合调解工作。

调解过程中,单位一方派出人力资源总经理全权负责调解事宜,但是因为劳动者在之前的自行协商和解过程中丧失了对单位的信任,出现恐慌性挤兑情况。同时单位在先期处理纠纷过程中厚此薄彼,使得职工对单位的对抗情绪极强,甚至有情绪激动的职工扬言要“好好教训一下他们”。这一切使得单位一方的代表对劳动者心存恐惧,甚至不敢面对面与职工进行交流,每次出场都“全副武装”,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这种情况,艾琦迅速变换调解思路,分别安排调解员与双方当事人进行背对背调解,力争尽快化解单位与职工之间的矛盾。艾琦就职工和单位所关心的问题一一解答、释明,安抚职工情绪。最后使得双方均做出让步,同意调解方案,成功化解了这起激烈冲突。

除此之外,在海淀区人力社保局的统筹支持下,艾琦还将服务“向前一步”,积极参与到教培行业失业职工的救助帮扶中,将就业信息登记二维码发放给职工,为其再就业提供有效帮助,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自创“调解秘籍”

将多年实战经验分享给身边人

为了进一步固化案前调解工作成果,海淀区仲裁院为调解庭配备了更多的调解业务骨干,庭里人员日益发展壮大。艾琦作为负责人,不仅重视自身的业务提升,更重视培养调解庭的“新生代”调解力量。在调解庭,人人必须对劳动法律法规信手拈来,树立起调解员的公信力及公正形象。对于集体争议,艾琦采取小组作业,按照老中青搭配的方式以两三人为一小组对案件进行分批次调解,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使得调解庭整体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庭室成员间配合更加默契,年轻调解员也得到快速成长。

艾琦还总结多年调解经验,自创了一套“调解秘籍”,结合鲜活案例,利用庭室例会、业务培训会等方式向其他同事、基层调解组织调解员进行传授,确保仲裁员、调解员听得懂、学得会、调得成,有效地推动了海淀区整体调解业务能力的提升和调解效率的提高。

艾琦说:“加强纠纷化解能力既是群众的诉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会想办法让调解庭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报记者 张晶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