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孩子不得不居家学习,改变了平日正常的学习节奏,心理波动在所难免,孩子可能会有不爱学习、生活作息紊乱、与大人顶嘴等不同状况的发生,引发家庭矛盾。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科普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张弛建议,不妨试试以下5个妙招,也许能帮助家长察觉问题,解决问题,恢复家庭的和谐。
妙招一:眼要亮
家长要看到孩子积极的一面,如果看到的全是孩子消极的一面,或者只关注疫情和孩子居家学习的困境,那么整个家庭都会被负面信息所笼罩,就有可能将消极情绪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的注意力总是在孩子的不良行为上,那么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被动得到强化,这是家长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家长要学会反思,学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家长应该关注什么呢?可以是今天家里做什么菜,孩子在做什么,跟孩子一起玩点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家长需要寻找好的关注点,除了疫情及其他烦恼,我们还有生活、家庭、孩子等各方各面都值得去关注,应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妙招二:嘴要甜
教育是需要语言的,家长每天讲的话其实就是一种暗示,如果你每天对孩子说“笨蛋,这都不会”“你看你又玩游戏,又不写作业”,像这样类似于催眠的批评经常挂在嘴边上,那么孩子就会用“笨蛋”的反应来反馈给你。
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我们每天都不断在用语言来强化孩子的行为,日积月累。所以你希望孩子表现好,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言语内容。
妙招三:耳要听
倾听分为三步:第一步,家长要闭嘴,如果家长一直在说,孩子就没办法说了。第二步,家长要学会提问,用开放式问题来问,问的是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你认为孩子应该有的想法。第三步,家长要学会反馈,尤其是积极的反馈,反馈要及时,对一件事的反馈时间拖得太久就没意义了。反馈还要具体,比如“你今天洗碗很不错”,而不是“太棒了”这样模糊的夸赞。通过积极、及时和具体的反馈,强化孩子良好的行为。
妙招四:心要宽
关于心,有一个词叫做价值观,就是你所看重的事情,这一点很重要。比如我最看重孩子的事是“生命”“健康”,没有什么比生命和健康更重要的事,那么教育孩子时就应该把握好分寸,不要让“成绩”“听话”等等其他词语凌驾于这两个词之上。
还有一个词叫同理心,也叫共情,即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同理心的第一个维度是家长能否站在一个几岁小孩的角度去想事情。家长在孩子没有做好时,首先不要对孩子贴标签,二是要告诉孩子具体方法,三是温故而知新,要不断地重复练习,因为人是有遗忘曲线的。第二个维度是能否采取帮助他人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而不只是对孩子唠叨、抱怨甚至指责。
妙招五:手要放
有一个词叫做分离个体化,孩子长到一个阶段后,分离就是爱,能够分离的孩子才能健康,分离后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他会带着爸爸妈妈对他的影响,离开家走出去,跟别人建立关系,去过自己的生活。所以家长要给孩子空间,给孩子留白,有一个前提就是信任,信任就是给孩子力量,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