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国家植物园的前世今生
主讲人介绍: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5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植物园的前世今生

 

近日,国家植物园正式在北京揭牌,标志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国家植物园的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植物园,地处香山脚下,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

北京植物园是京西旅游休闲的好去处。那这座植物园为何有“南植”与“北植”之分?各有哪些园林特色?国家植物园的设立为何圆了几代人的梦想呢?

北京植物园创建始末

1906年,清政府将西直门外的乐善园辟为“农事试验场”(后称西郊公园,今北京动物园),内设动物园、植物园,两年后竣工,且单独售票开放。植物园内辟有花园及温室,以花卉种植、展示为主,这里由此成为中国现代植物园发祥地。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2月,中国科学院批准将民国时期设立于“农事试验场”内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和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等4个机构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同年,北京市政府同意与中科院所合办植物园。

1951年,植物分类研究所接管了西郊公园内植物园旧址上的300余种花木,新建了植物园苗圃。1952年,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考虑在圆明园设立植物园。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植物园未能建在圆明园。

1954年4月5日,中科院致函北京市人民政府,希望在北京西部的玉泉山和碧云寺附近,规划出5000至6000亩的土地,作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的永久性园址。因为这里空间很大,地势起伏,地形变化复杂,樱桃沟的水源充足,距离市区较近。在园址未最终确定前,植物研究所耗时3个多月,将西郊公园内的花木迁到清华园苗圃栽植,并正式挂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苗圃”。12月,北京市函复中科院,同意在卧佛寺附近划定8500亩,在香颐路(今香山路)以南划定1448亩作为北京植物园永久园址。

1955年,先期将颐香路以南的200亩土地用作植物园引种试验用地,年底,将清华园的苗圃搬至此处,命名为“北京植物园苗圃”,后正式挂牌“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

1956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有关部门以联合报告的形式上报国务院,申请筹建北京植物园。5月1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并拨专款560万元作为第一期建园专款。同年10月,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签订共同筹建北京植物园合约,并成立了北京植物园规划设计委员会,俞德浚为主任。

经过反复研究,北京植物园总体规划初步划定,将全园分为两大区域,香颐路以南为南区,作为苗圃实验地,以植物科学研究和专业参观为主;香颐路以北为北区,作为公众参观植物和教学实习为主,这是“南植”与“北植”的由来与历史定位。当时还讨论了13个展览区、建设大型展览温室等主要建筑设施计划。随后正式执行,并计划在1962年完成。

此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与北京市园林局合作,先后在北园设置了十多个植物展区,并修建多处基础设施。而在南园广植树木,兴建道路、温室、实验室、宿舍等。

1960年下半年,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影响,北京植物园建园工作被停下来,由此中科院与北京市的全面合作关系中断。随后,按南北区域自然形成两个不同隶属关系的单位,均称“北京植物园”。前者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俗称“南植”;后者属于北京市园林局(今属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俗称“北植”。

“南植”与“北植”各有发展

北京植物园整体建园工作停顿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于1961-1965年间,逐步建成当时全国最大、平面呈“王”型字的展览温室,以及月季园、松柏园、白蜡园、牡丹园等。1962年,将门牌“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换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

由于特殊历史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植物园引种的植物大多被毁,温室也受到损坏。干部和少数工人下放到湖南衡东“五七”干校劳动,大部分工人分配到工厂。1970年3月,植物园建制撤消,并由部队接管,改为生产基地,主要种植蔬菜、水果等。

直到1972年5月,北京植物园建制恢复,1973年开始重建,并进行植物引种及研究工作。此后新建了环保植物、园林植物、水生与藤本植物和果树资源等区域等。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为国内最大的植物标本室,而今收集保存全世界各类植物7000余种(含品种)。而温室展区收集展示了2000余种(含品种)热带及亚热带植物,并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开放。此后,随着园区建设,将西部热带温室、牡丹园、月季园及南部水生展览区等划为旅游区,同时将西侧大门整体改造,成为游客入园游览通道。热带温室内还拥有国内唯一一棵从佛祖释迦牟尼坐禅的那棵菩提树上分离后培植的正宗菩提树,系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时赠送的,备受佛教人士珍重。上世纪60年代初,“末代皇帝”溥仪曾在此当“花工”,留下许多趣闻逸事。

“北植”的发展历经初创、专项建设和大规模建园三个阶段。据《北京植物园志》记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建成了牡丹园、芍药园、碧桃园、丁香园、木兰园、海棠园、梅园、月季园、盆景园等景区,成为集科普、科研、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1987年4月23日,正式售票对外开放。上世纪90年代园区向南部、东部扩展,2000年,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热带植物展览温室——万生苑,展示植物3千种,6万余株。随后又开挖三个人工湖,形成三潭碧水映西山,山水相依,自然和谐的景观风貌。

与国内众多植物园所不同的是,北京植物园除了植物景观外,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十方普觉寺(卧佛寺)始建于唐代,此后历代多有修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樱桃沟为京郊避暑胜地,历史上以泉盛,以寺名,盛极一时,且有我国北方最大的水杉林。园区曾为清代西山健锐营八旗之一的正白旗营地,遗存碉楼、石渠等古迹。据传这里还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地方,辟有“曹雪芹纪念馆”。而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和郁金香展,将整个园区打造成花的海洋,成为最具人气的旅游打卡地。

国家植物园圆了百年梦想

从20世纪20年代静生生物调查所和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成立起,中国的植物学家们就在为创建中国自己的高水平植物园而努力。

1950年,在英国爱丁堡植物园任研究员的俞德浚先生,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就是为了建设一个代表国家水平的植物园。1954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10名青年科技人员就植物园建设问题上书中央。信中提出“首都今后一定要有一座像苏联莫斯科总植物园一样规模宏大、设备完善的北京植物园”。这个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经过多年努力,北京植物园于1956年开始建设。但由于历史原因,于1960年被迫停顿,随后“南植”与“北植”各自发展。

1979年初,“南植”和“北植”均派代表参加了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的第二次植物园工作会议。会后共同提出建设北京植物园的具体建议。5月10日,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园林局共同向国家城建总局、中国科学院一局及北京市建委提出北京植物园恢复建园的意见。8月9日,国家城建总局召集有关单位讨论北京植物园的建设问题,会议目标是恢复“南植”和“北植”的合作关系,把建设北京植物园作为共同任务,成立了建园领导小组恢复并加强规划设计委员会。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南植”和“北植”的合作未能如期形成。

2003年12月26日,侯仁之、陈俊愉、张广学、孟兆祯等11位著名科学家联名给党中央写信,提出“关于恢复建设国家植物园的建议”。

他们认为,“如果能够在北京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必将能够向全世界全面展示中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及其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杰出成就,不断提高国民的文化和科学素质。建立国家植物园的天时地利具备。”

从200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有关单位已开始商定国家植物园最终的规划方案。

2008年12月,又有若干知名科学家再次联名给党中央写信,希望早日启动国家植物园建设。

2022年1月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的批复》。依据《批复》,国家植物园建设要坚持将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融合展示,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依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现有相关资源,构建南、北两个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挂牌、统一标准,且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建设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

而今,国家植物园终于在北京正式揭牌了,既标志着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也圆了几代中国植物学家建设高水平国家植物园的百年梦想。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