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海不扬波话焦山
驴友 笔记
南武当山寻楹联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5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不扬波话焦山

 

在镇江盘桓数日,上金山寺礼佛、登北固山怀古,在西津渡蘸着香醋品肴肉,就着河鲜吃锅盖面,直至最后一天,方才想起遗漏了京口三山之中的焦山。

与金山、北固山不同的是,焦山是一座茕茕孑立于扬子江心的“岛山”,须乘坐渡轮才得过去。开往焦山岛的渡轮约十分钟一班次,站在码头,远眺满坡葱葱莽莽的岛屿,宛若一块巨大的翡翠浮在江中,江风一起,一泓江水滚滚东逝,“江中浮玉”愈发显得婀娜多姿。

焦山海拔才71米,实在是山中的“小弟”,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果说,“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神话使金山大放异彩,“刘皇叔招亲甘露寺”的掌故令北固山名扬天下,那么,“焦隐名山”的传说为焦山平添了几分道骨仙风。传说东汉末年,名士焦光屡屡婉拒皇帝邀其入朝为官的旨意,结庐隐居在此采药行医、悬壶济世。他死后,当地百姓不忘其功德,将此山取名为“焦山”。

沿着碎石铺就的山中小道踽踽独行,长满青苔的石缝中随处可见摩崖石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里的六如偈,山中寺庙的僧侣每日往返于崖壁和庙堂之间,在佛号经卷间打发着冗长单调的岁月,行至山巅佛塔,一位僧侣坐在门内看守,看样子很年轻,不过二十四五岁,却早早舍弃红尘,来到此地修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伴着浪潮斧石和暮鼓晨钟,他们将禅佛、生命延续到今天。

焦山被誉为“书法之山”,这里完好保存着历代书法家的手书碑刻。残损的碑身,夹杂着深入骨髓的厚重和沧桑;站在这些碑石前,我看到了,风景就藏在文字里面,那飘逸的线条,让生命的瞬息存在有了永恒之美,我们的过去,以及那过去的过去:一代代的后生追慕着前人的足迹,睹“书”思人、忆古追今,才荟萃成今日的焦山碑林,这里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字之祖”《瘗鹤铭》,更不乏“宋四家” 挥毫泼墨,素爱附庸风雅的乾隆爷也免不了来“凑热闹”,他专程渡船登此孤岛瞻仰墨宝,清雅超尘的竹林小苑和乾隆行宫,后人为前人修葺了理想中的庭院,绽放着几千年来艺术和生命的魅力。

如果说摩崖、碑林是生命以艺术的灵动在静吐春晖,那么,巍然屹立于江畔的古炮台则是生命以殉难的血祭在怒绽夏花。古炮台位于焦山东侧的山脚下,与南岸的象山炮台遥相呼应。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走进去看整个炮台是暗堡式,每一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用三合土分层浇灌而成,可惜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炮台被日军摧毁,现存遗址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42年的夏天,英军入侵长江,镇守焦山炮台的军民奋勇作战、殊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全体捐躯无一幸免。革命导师恩格斯曾对此战热情颂扬:“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镇江)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登上焦山之巅的万佛塔顶,遥望江天,思绪如奔涌的江水滚滚而来,碑林、摩崖、炮台……宛如一条隧道,通往记忆的彼岸,屈辱的历史激发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探索开辟图强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沉睡的雄狮逐渐睁开惺忪的睡眼……站久了,似乎听到了塔铃敲打的风中飘来隐隐梵音,我合起双手,默默祈下一个心愿:愿美丽的焦山岛屿与天地长存、共日月同辉,世世代代,海不扬波!

□申功晶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