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老文物“活跃”起来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2年5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老文物“活跃”起来
——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侧记
 

为更好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本市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打出了“会馆有戏”品牌,市民可在会馆旧址里欣赏丰富多彩的演出。近年来,包括会馆在内的诸多文物建筑的修葺与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位于核心区、拥有众多文物资源的西城区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舞绸挥绢千花飞散

沉浸感受京剧魅力

精致唯美的扮相,醇厚流丽的唱腔,零距离的观赏与互动……近日,在梅兰芳纪念馆举办的2022年“遇见梅兰芳”第一季——“春游时节好花天”活动,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别具一格的沉浸式国粹体验。至此,按照市委宣传部部署,西城区委宣传部、西城区文旅局和北京演艺集团联合主办的2022年“会馆有戏”京彩西城春季演出季活动拉开了序幕。

梅园闲庭,海棠树下,人们观看了专业京剧演员现场演绎的梅派经典《天女散花》选段及其他名剧名段,欣赏了梅兰芳、徐悲鸿书画名作《天女散花》,聆听专业嘉宾讲解京剧的前世今生,了解了梅兰芳生平事迹,以全新的视角感受了京剧的无限精彩。

来到现场体验的观众,可谓“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尤其是一些儿童,虽然年龄小,但却看得听得格外认真。“我们幼儿园的老师经常会放一些戏曲给我们听,我就喜欢上了。”一位小女孩用稚嫩的声音说。她的妈妈介绍说,女儿今年上幼儿园大班,因为孩子喜欢京剧艺术,她才开始试着了解。“以前总觉得京剧离我们很遥远。这次可以在这样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点观看演出,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愈发吸引人,让我真真切切地领略了京剧的魅力。”

梅兰芳纪念馆确实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它位于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自1951年,梅兰芳先生在这处幽静、安适的小庭院内度过了他生命最后的十年。2013年3月,梅兰芳纪念馆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纪念馆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起居原状陈列。纪念馆占地仅700余平方米,但是馆内珍贵藏品众多,包括剧本、图书、字画、信件等实物,以及从清末至现代在各剧场或堂会演出的戏单。2022年“会馆有戏”京彩西城春季演出季选择在这里举行首场演出,更加突出“有戏”,也充分体现了“会馆有戏”品牌“特而精、小而美”的特点。

文物建筑活化利用

首要考虑文化内涵

会馆是北京城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几百年间,北京地区曾兴建的会馆多达六百余处,现存会馆建筑依然有57座,其中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座。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会馆、文物建筑被改变了用途,甚至消失,但也一些,其原有建筑得到了保留。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现存的会馆?是不管不顾地进行纯商业开发?亦或原样修复,然后封存?西城区在这些选项之外,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在会馆和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中找到了新的平衡。

2020年1月6日,西城区“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就发布了首批7个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如此大规模推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在北京还是第一次。计划中公布的项目既有体现会馆及名人文化的歙县会馆和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又有体现商业文化的钱业同业公会、西单饭店旧址、聚顺和栈南货老店旧址等,也有体现戏曲文化的梨园公会、体现北京城市近代发展进程的新市区泰安里。

西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开发布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旨在以开放的姿态,广集社会各方智慧和资本开发利用文物资源,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寻求文物项目定位,优选出高品质的方案和机构;围绕文物保护利用使命,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把文物资源开发出来,使文物建筑得到有效保护,文物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切实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该计划发布后,引起了广泛社会反响,也吸引了众多社会机构的关注。最终,共有34家机构提交了53个项目申请报告。2021年4月14日,这些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招标结果落地。6处文物建筑正式签约:歙县会馆用于建设中英金融与文化交流中心;晋江会馆用于建设林海音文学展示中心;梨园公会用于建设京剧艺术交流传播及孵化中心;西单饭店旧址用于建设多功能复合型文化艺术空间;聚顺和栈南货老店用于建设糖果主题阅读及糖果体验空间;新市区泰安里用于建设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

“这些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方向我们经过了综合考虑。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与文物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契合,比如梨园公会曾是在京戏曲界人士的民间行业组织,用于建设京剧艺术交流传播及孵化中心,较好地体现了文化传承。此外,考虑的是与整个街区功能定位的匹配,以及补足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短板。”西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揭榜挂帅”机制出台

多元平台广发“英雄帖”

之所以能够如此大手笔、有力度的推动此项工作,究其原因,离不开西城区委区政府对于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超前谋划,率先制定并启动实施了《北京市西城区“十三五”期间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提出了腾退一批、修缮一批、合理使用一批、新增认定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建设一批主题博物馆(展览馆)的“五个一批”工程。

其实,西城区本身也是“文保大户”。全区有不可移动文物36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此外,西城区的会馆数量也极为可观,也是北京市现存会馆最多的城区。

有了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发布、签约的经验之后,2021年9月20日,西城区第二批10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对社会公布。西城区探索建立文物活化利用“揭榜挂帅”机制,向社会广发“英雄帖”,邀请有相关资质、有专业运营能力的社会机构,参与到腾退文物的活化利用中来。

“‘揭榜挂帅’机制进一步明确了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方向和路径,那就是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向社会公开招标,搭建多元平台。”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启动重修的正乙祠戏楼在今年3月26日即建成310周年之际重新开门迎客。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老戏楼,正乙祠曾经见证了京剧的兴起与发展,但也曾沦为仓库、兵营、煤铺、招待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重新恢复戏楼本貌。2018年底,在结束最后一场演出后,正乙祠关门谢客。此后,它被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

此次,经过细致入微的修缮,焕然一新的正乙祠戏楼重新亮相。这才让婉转的唱腔、华美的戏服,穿越历史,在这座老戏楼里再次与观众相见。

西城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西城区将坚持“完成一个亮出一个,亮出一个精彩一个”的宗旨,既保护单体建筑,也保护街巷街区格局,同时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深入挖掘其建筑、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盘活特色资源,让更多的文物向社会公众开放。

□本报记者 陈曦/文 孙妍/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