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选择是求职者对某种职业的主观价值判断,既有是否符合个人追求的因素,也有个人能力能否胜任的问题。
“金三银四”,说的是每年三四月份的招聘旺季,特别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多集中在这个季节求职应聘。然而,今年有些反常,不仅旺季没有如期而至,而且显得有些冷清。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大型招聘网站的分析数据表明,当前不少企业的招人意愿不高,就业市场较为低迷。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也显示,16岁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1、2月份为15.3%,3月份为16%,高于往年同期。
今年的“金三银四”遭遇市场低迷,与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和预期,加之疫情反弹,订单减少,企业开工不足,要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1100万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的就业目标,可能遇到不少困难,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新增劳动力中大学应届毕业生是主力,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比上年增长168万人,总量增加到1076万人,不仅为历史最高,而且几乎等于今年新增就业计划的总数,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压力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有专业人士指出,不少大学毕业生对整体就业形势预期偏弱,因而求职的求稳心态不断加强,报考公务员、考研和偏向国企的现象较为明显。还有部分大学生为找到合适工作岗位,选择了“慢就业”“缓就业”。显然,这种现象与经济环境虽有关联,但更多的还在于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问题。
就业选择是求职者对某种职业的主观价值判断,既有是否符合个人追求的因素,也有个人能力能否胜任的问题。众所周知,报考公务员、偏向国企,都是有难度的就业竞争,甚至超过当初考大学,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如果不能如愿,何去何从是求职者必须事先考虑的问题,退而求其次未尝不是明智的选择。即使如愿以偿,公务员和国企也有淘汰制度,如果不能胜任,同样有失业的风险。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能发挥自己特长,更有职业上升空间的职业呢?
考研本是为了学识上的深造,但在现实中,许多学子把它当作“更有利于就业”的台阶。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读研专业与本科“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实证明了。为什么大幅度跨专业读研?无非是为了好就业。但这样“研究”出来的专业水平却很令招聘者怀疑,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注重应聘者的本科专业背景,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况且,研究生越来越多,也相应抬高了招聘门槛,以致许多招聘岗位直接排除了本科毕业生。本来读研是为了提高“身价”,结果到头来大家还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跨专业的读研学历依然没有优势。
至于选择“慢就业”“缓就业”,都是托辞。慢也好,缓也罢,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拿什么生存?许多大学生就学,是父母用血汗钱供养的,何忍毕业后继续“啃老”?
上面一番话可能不太好听,但良药苦口,希望大学生们审时度势,三思后行。
□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