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女士、李女士、姚女士、黄女士均是事业有成且富有进取精神的职业女性。近两年,她们为创新发展不约而同选择了品牌连锁加盟的创业方式,并以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借助他人的品牌影响力营造自己的优势,但现实让她们很失望。谈起自己的经历,她们的共同感受是:连锁加盟并非“一本万利”的坦途,必须躲开4个陷阱方能避免血本无归。
【陷阱1】 加盟遭遇得寸进尺
2021年5月,谢女士看到了一则“2万元做老板,一次投资,一本万利、一地一家”特许加盟广告并经进一步电话确认后,交纳了2万元加盟费。可等来的却不是“老板梦”,而是被对方要求不断增加投入:保证金1.5万元、首期进货3万元以及装修店面、购买电脑验光仪、焦度计等等,甚至每月还得向总店缴纳管理费、加工费、配货款、广告费、员工转让费等……更离谱的是,对方还于2022年3月在当地另外发展了一家加盟店。
【点评】
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使用,被特许方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向特许方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
结合特许经营的特点,要想真正使自己成为当地唯一、特许,不陷入无休止投资泥潭,应当在加盟合同中明确:授权许可使用特许经营权的内容、期限、地点及独占性;特许经营费的种类、金额、支付方式以及保证金的收取和返还方式;保密条款;特许经营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控制及责任;商号的使用;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使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等。
【陷阱2】
广告只是胡乱吹侃
2021年12月,李女士在参加招商大会时,看见一家连锁加盟机构承诺:如果开形象店,公司将给予装修设计等超值支持。只要交3万元首批进货金,产品可以随时拿。可是,李女士交完首批进货金后,她只得到一台电脑及展架、礼品袋等。经多次催促,对方就其没有正常供货理由解释说断货是本行业的“行规”,同时要求李女士继续投资。此后,该机构的所有业务联系、服务、咨询电话变成了空号。
【点评】
作为加盟者应当对特许方的广告和宣传保持理性,不要被特许方高回报、高利润等承诺所迷惑,务必要查清、了解其工商登记注册、经营、信誉、商标注册等背景情况,尽可能到现场实地考察其样板店经营、客户、产品销售等状况,对其提供的其他加盟商的成功案例,也应当尽量与之联系,打听实情。同时,应根据《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要求特许方提供11个方面共计27项信息资料。
【陷阱3】
商标只是“画饼充饥”
姚女士与一家公司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加盟合同,并交纳10万元加盟费及5万元保证金。此后,公司给她派出了店长、经纪人,开通了统一的网络信息系统。可是,过了两个月,她才得知该公司的商标虽已申请注册且通过了初审,但并未得到正式注册。于是,她以影响经营为由请求解除加盟合同,但公司以特许经营使用的商标并未要求必须注册进行辩解,且拒绝其请求。
【点评】
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规定,只要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中的任何一项就可以从事特许活动。注册商标只是其中的一种经营资源,并无碍特许方的条件和资格。也就是说,姚女士不能据此解除加盟合同。
不过,《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特许方具有披露特许经营的基本信息(备案情况、注册资本额情况等)、所拥有的特许资源信息(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管理模式等)、相关费用(特许经营费的标准和返还条件等)情况、持续提供服务情况的义务,加盟者可以通过深入了解或者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相关内容,使自己躲过类似陷阱。当前,姚女士只有找到新的解除加盟合同的条件,才能解除该合同。
【陷阱4】
承诺只是空中楼阁
2022年1月,在加盟特许干洗店时,加盟公司曾向黄女士表示,只要投资4万元加盟其品牌,不但成本小、回报快、利润大,而且加盟后办手续、买设备都有人帮忙,只管经营就行。岂料,进口的干洗设备没使用多久便时不时地出现问题。起初,加盟公司还会派员敷衍修理。慢慢地,便不理不睬了。最后,加盟公司虽承认设备是其提供的,但不承认曾经作出过“包修、包退、包换”等口头承诺。
【点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
黄女士称设备来自加盟公司且其已承诺“三包”,如果她不能提供证据,必须承担不利后果。黄女士应当汲取的教训是:加盟创业时应当签订书面合同,不能空口无凭。
颜东岳 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