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复。面对病毒的威胁,央企建筑职工毫不犹豫地奔赴抗疫一线,在吉林、上海等地,来自中建二局、中铁十六局、中建一局、中铁建工等企业职工,他们与病毒赛跑,不断刷新建筑速度,上演了一场又一场与时间赛跑,抢建方舱医院,为人民健康生命护航的动人故事。
驰援上海建最大方舱医院 快一步、再快一步赶早出发
目前,上海疫情严峻,各方力量纷纷驰援上海。中建二局第一时间成立了援建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项目临时党委,党员们冲锋在前,数千名建设者,奋勇投入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改造工作中。
“我们必须在保证速度的同时确保质量过硬,这也是对医护人员和病患负责。”中建二局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项目现场片区负责人苏宪新说。
与此同时,一大批建设者正朝着同一个目的地迅速汇集。4月5日晚8点,完成南京疫情隔离房交付不到10天,苏宪新就接到带队前往上海援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的紧急任务。按照规划,该方舱医院将提供超4万张床位,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共有八个展馆,由多家承建方共同施工。其中,中建二局负责改建方舱医院B区2号馆,馆内面积5万平方米,可提供6000张床位。
时间紧、任务重、现场物料紧张、人员配备短缺、参与单位众多、临时团队多来自全国各地,如何协同作战?是摆在苏宪新面前的一个严峻考验。
苏宪新立即着手联动公司各地项目,火速组织动员、协调各方资源,越来越多志愿者开始奔赴在做核酸、收拾行囊的路上。4月5日晚10点,团队已集结二十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召开援沪动员会。经过一个小时紧锣密鼓的动员部署会议后,大家达成了默契共识:“快一步,再快一步,赶早出发!”
两天时间,一车接一车的建设者,陆续从中建二局分布全国各地的工地奔赴而来。放眼望去,2号馆已方舱林立——这是与疫情赛跑的“中建速度”。
“进场人员务必做好登记,完成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方可入内。”4月6日晚10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改建方舱医院B区2号馆项目现场依旧灯火通明,人员机械往来穿梭,顶着黑眼圈的王盛鑫沙哑着嗓子,叮嘱陆续进场的施工人员。今年35岁的王盛鑫是中建二局安装公司援建方舱医院后勤组副组长,已在上海生活11年。从4月6日凌晨2点开始进入项目,他已投入援建工作30多个小时。“根本来不及休息,希望早一点建成,早一点收治病患。”王盛鑫表示,“工人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必须查问清楚,确保施工现场防疫安全。”
“接到任务我们迅速组织报备,从动员到出发,仅用了3个小时。”上海顶科项目机电经理、援建青年突击队长马卓群说,“这是我第三次参与驰援方舱建设任务,援建需要我,我就义无反顾地尽自己一份力量。”从管理人员到工友,连续24小时作战,马卓群总会尽最大努力保障施工进度。
在中建一局一公司援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的工人队伍中,有一个10人组成的小班组。他们在工期紧张、交叉作业、要求严格的作业现场显得格外得心应手;他们相互之间配合默契,动作精准,通风管的吊装过程一气呵成,然后迅速投入下一个工作当中。
“我们10个弟兄是战过雷神山的!对隔离病房的要求和建造流程都很熟悉。建设方舱医院就得争分夺秒,既然赶过来了肯定是要发挥作用!”宋松松是这支“特殊班组”的负责人,7日得到援建任务,他和同伴们一路南下,直奔虹桥,与他同时出发的还有河南安阳的老乡。三年前的春天,他们曾并肩作战,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日夜奋战,共同战“疫”,最终赢来了武汉的春暖花开。
“坚决完成任务,请组织放心,全力守‘沪’,有我建安。”伴随着铮铮誓言,4月4日下午,经过紧张的筹备动员,中铁建工集团建安公司从长三角地区在施的的南通、杭州、盐城、苏州、上海、绍兴等项目迅速集结起11名技术管理人员和211名工人,成立了方舱建设党员突击队,第一时间乘车开往方舱建设点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援建长春方舱医院
抢时间、再抢时间连续作战
3月13日晚9点,中铁十六局集团地铁公司长春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四工区项目部接到援建长春市兴隆山综合保税区方舱医院的紧急任务,项目经理范慧峰第一时间组织调配,带领第一批援建队伍迅速开拔,赶赴一线。
“项目全体人员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发!服从上级命令,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在赶赴一线的路上,范慧峰坚定地对电话另一头的项目部带班领导说。
此时,东北地区正遭逢寒流,大雪连绵,北风呼啸。根据整体计划,集团公司担负着10余万平方米的场地平整任务。作为前期部队,他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为后续进场的建设队伍整理好施工面,留给他们的时间非常有限。
项目部迅速行动、统筹安排,组织人员设备连夜进场,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毅然担起援建方舱医院重任。项目部技术管理、测量试验人员共74人以及18台挖机、4台推土机、25台渣土运输车火线出发,赶赴一线,连续两天一夜不间断作业,不眠不休展开抢工大干。
“不敢休息,也不能休息,我们在跟时间抢时间!”现场指挥、项目工区长于云峰说道。自接到消息后,于云峰便随队火速赶赴一线,近48个小时的奋战,凛冽的寒风早已将他厚重的衣服吹透,而此时抬眼望去,原本崎岖的地面已变成一片坦途。
3月20日,刚刚完成16万余平方米场地平整施工的地铁公司建设者们按照新的任务目标,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承接了300余个方舱的建设。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放在平日,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此刻有的是大家众志成城、一心战疫的决心。
参与援建的地铁公司长春轨道7号线项目部全体职工联名签署请愿书,誓要实现“不可能”!他们日夜不停、马力全开,向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发起全力冲刺。
项目部从南湖新村站工区紧急抽调55名工人,连夜乘车前往援建现场。工人们纷纷表示,“能再次为国家做贡献,我们不累!”曾经在新疆参与过方舱医院援建的他们,加入后像为现场工作打了一针“强心剂”。
3月22日,在接到任务72个小时后,在地铁公司全体建设者们的努力下,承建的315间隔离方舱板房全部施工完毕,正式进入配套设施安装阶段,实现了“不可能”,为助力长春抗疫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长春中韩城市馆项目经理苏立健是此次中建二局三公司援建队的总负责人,他在接到驰援命令的指令时,毫不犹豫地说出“保证完成任务”六个字。他在项目管理员群里发出信息“有援建隔离点的任务,谁愿意跟我一起上?”项目共计36人,无论男女,全都报名。
管理员倒是好组织,可是,3月份的长春还没出冬施,项目现有的20多名工人根本不足以支撑援建任务。苏立健当机立断,开始给项目合作较好的劳务分包商负责人挨个打电话,请他们帮忙组织工人。可面对疫情风险,多数分包商拒绝他的请求,苏立健便逐一做思想工作。苏立健说:“我知道您不是长春人,长春不是你的家,也不是我的家,可长春是近千万长春市民的家,我们建设长春,哪能看着它就这么生病了?疫情当头,齐心抗疫不是我们每个人的中国人都在干的事儿么?”分包商们一一被苏立健说动,更有甚者,还连夜开车冒着风雪,从北京赶到长春,帮忙组织工人。
援建长春方舱医院的工作,就这样在新的建设速度中进行……
□本报记者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