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大胆创新创造“副中心施工速度”
用心为老人烹饪健康美食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4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建一局二公司项目经理刘春峰:
大胆创新创造“副中心施工速度”

 

自2020年9月1日打下第一根护坡桩,中建一局二公司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160地块项目(以下简称副中心160项目)项目经理刘春峰和他的团队,便秉持高标准建设城市副中心项目。他们坚持创新、革新工艺、应用智慧建造,创造了“副中心施工速度”,仅用一年时间,便实现项目主体钢结构全面封顶。该项目计划于2023年6月末全面竣工。

革新工艺解决技术大难题

过去的一年,镌刻着刘春峰和他的履约团队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他们创造了“副中心施工速度”。

明清时期,副中心地区曾是大运河地区,地下均为沙土层。让刘春峰最为难忘的是,在深沙层桩基施工中,发现地下竟有15米左右的深沙层。遇到沙层深,工程桩孔极易坍塌。于是他率领项目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最终确定工程桩施工采用“长螺旋反插钢筋笼工艺”。

没想到接下来却出现了“小插曲”。施工初期,两次试验桩均出现问题。刘春峰立刻召开专题分析会,全要素深入剖析原因。当天,他和技术人员从16时到第二天凌晨3时,一直坚守现场研究解决方案,看着一项项试验桩技术数据全部达标,刘春峰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最终项目成功攻克了钢筋笼下插15米沙层(其中14米处是承压水层)的复杂地质条件。试验桩告捷后,刘春峰立即书面交底管理人员过程控制要素,仅用20天时间,完成了1166根抗拔桩施工。对比其他副中心兄弟单位实施的悬挖桩工艺,副中心160项目实现了施工噪声小、泥浆少的绿色施工,还极大地降低了施工成本。

机器人来到现场显身手

“能不能像机器人造汽车那样,让机器人参与建造建筑工程呢?”刘春峰一直思考着建筑工业化项目实施的问题。

对比传统焊接建筑钢结构,使用焊接机器人有什么优势呢?刘春峰说:“经我和技术团队研究发现,采用传统人工焊接建筑钢构件,焊接质量往往取决于焊工的技术水平。然而,对焊接机器人来讲,通过人工编程为它设置好焊接钢构件参数任务后,机器人就可以自动完成焊接,每道焊缝宽窄误差在正负1毫米之间,而传统焊接往往在2-3毫米,焊接的精准度得到了大大提高。”

这项工程钢结构用钢量约14600吨,相当于一个半的法国埃菲尔铁塔,项目钢结构量大。采用机器人焊接钢构件,施工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人工成本也可得到很好的控制,也缩短了工程施工工期。

“焊接机器人‘长’得很特别。”刘春峰介绍说,项目采用的焊接机器人由机器人臂、控制柜、焊机及焊枪四部分组成,机器臂展达2米,焊枪杆主要应用于钢结构柱之间的焊接。这是因为钢结构柱焊接点存在一定的割纹深度、坡口角度等误差,为了保证焊接质量,在机器人焊接时,要随时微调,每条焊缝的焊接程序都是“量身定制”。除了钢构件焊缝美观、精准度高外,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实际测算,单台焊接机器人的效率较人工至少提升了20%,传统焊接工序,两名焊工每天大约能焊3根钢柱,采用机器人焊接钢构件,仅配一名技术人员即可同时操作2至3台机器人焊接施工,使整体效率和焊接质量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区块链应用实现“零”的突破

智慧建造,创新履约。这是刘春峰和他的履约团队践行高质量建造副中心160项目的庄严承诺。

刘春峰率领他的智慧建造技术团队成立的智慧工作室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信息化管理及智慧建造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他们以科技创新赋能工程项目高质量发展,以智慧+赋能建筑智慧化。打造建筑‘超级大脑’,实现工地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从而让施工现场更安全、建筑品质更可控。

刘春峰说:“我们研发和应用的区块链精细化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建筑业在区块链应用上‘零’的突破。这个软件以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数据可追溯、不可篡改,保证工程验收的真实性,从根本上解决诚信履约问题。”

区块链精细化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副中心160项目工作流程和数据储存管理。刘春峰形象地说,这就像把每个项目工程文件设置成属于自己的“身份证”,所有数据一经存储不能篡改,防止数据丢失,提高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安全性。数据系统中还内嵌专家库,当项目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根据专家特长在线挂“专家号”提请诊断,专家诊断后形成专项解决方案,为项目形成“电子病历”,可为后续同类项目提供参考经验,有效规避同类施工问题发生。

在智慧建造方面,刘春峰如数家珍。他介绍说,副中心160项目采用的智慧巡检眼镜设备,融入了AI人脸识别技术,通过眼镜捕捉画面+后台AI算法,实现毫秒级别人脸检测,可对地下室等密闭空间进行智慧监测,使地下施工检查由过去的被动“监督”变为智能的主动“监控”,可对“人员、机械、物料、方法、环境”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做到精准定位人员、远程技术指导。

当前,中国科技最尖端之一的物联网技术也被成功运用到了副中心160项目当中。刘春峰和技术人员通过BIM+传感设备实现对高支模、深基坑、临边防护等重点部位的实时监控,可及时发现工程现场深基坑以及周边建筑物、管线等隐患。在塔吊、卸料平台、外用电梯安装传感设备出现危险情况时可及时作出反馈,实现了项目管理从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的双转变。

刘春峰说,项目还采用了BIM5D+智慧工地预警平台系统可实时显示多维度的监测数据,实时查看塔吊吊钩监控画面,实现塔吊运行状态的多方位监控。一旦现场发现吊钩隐患,一方面在现场语音报警提示塔吊设备操作人员规避风险,另一方面警告信息通过手机App自动推送给项目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根据预警信息督促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整改,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本报记者 马超 通讯员 李玉明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