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快起床,咱们去上课!”上周日,四川仪陇县长胜村孙强、孙嘉兄弟俩大清早就兴冲冲地赶到村里的免费课堂。每个周末,由学业托管班、兴趣拓展阅览室、心理疏导室组成的“课堂”,为村里娃免费开课,吸引了不少孩子来这里学习。这是中建二局西南公司爱心者联盟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打造的“童伴之家”。
这是爱心者联盟队伍开展关爱活动的一个缩影,2015年成立以来,这支队伍精准发挥建筑企业行业特长,从农村地区危房旧房改造、农民工就业帮扶、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等入手,累计开展志愿品牌服务300余次,受益人群超4万人,所到之处皆留下了“爱”的足迹。
童伴之家见证童趣之变
“新桌椅、水彩笔、飞行棋……”新的一年,志愿者们实现了孩子们的很多“新年愿望”,孙强、孙嘉兄弟俩摸着童伴之家教室里崭新的学习工具兴奋不已。除了拥有新的学习用品,最重要的是兄弟俩每天可以来童伴之家看书、画画,上兴趣班。
孙家兄弟的父母在300多公里以外的成都市打工,平日里。他们和奶奶一起生活。有了“童伴之家”后,兄弟俩活泼多了,天天盼着和小伙伴们一同在托管班读书、做游戏,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和成长也少了许多担忧。
作为建筑行业的志愿者,外出打工的工友兄弟留在家里的孩子,一直是他们牵挂的焦点。“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下,这些孩子们的物质条件其实已经很丰富了,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遗憾是缺少父母的陪伴。我们童伴之家志愿项目,就是为了加强对孩子们精神层面的关爱。” 爱心者联盟志愿者王雪说。
在革命老区四川省仪陇县,联盟将童伴之家覆盖到最偏远的村庄,打通了留守儿童关爱及权益保护的“最后一公里”。在这里志愿者们建设装修免费学业托管班教室、兴趣拓展阅览室和心理辅导室,还招募了一名专职“童伴妈妈”长期驻“家”管理,对留守儿童的福利、安全、心理进行关注。
如今,爱心者联盟已经连续3年在仪陇县长胜村童伴之家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考虑到项目农民工长年离家,联盟还成立了“留守儿童梦想夏令营”,开展暑期亲子游、亲子读书会等活动,让孩子们暑期进城与父母团聚。目前,已有500余名进城务工人员享受了这项公益服务。
美丽家屋见证居住之变
2020年8月8日,对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的秦爷爷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在这天秦爷爷老两口和因病待业的儿子,第一次住进了各自独立的卧室。
过去几十年,秦家三口挤住在一间农村土屋,生活十分不便。爱心者联盟听说了他们的情况后,通过走访调查,将他们纳入“美丽家屋”项目的受益群体。几个月后,秦爷爷的小家就焕然一新,不仅拥有了2个独立卧室,还有了干净的灶台、窗明几净的客厅。用他的话说,这是他活了60来年,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
圆了秦爷爷一家“安居梦”的“美丽家屋”志愿服务项目,正是爱心者联盟创建的志愿服务品牌之一。该项目旨在为偏远山区的困难群众提供免费改造危房旧房的公益服务,项目团队由工程师、施工员、质检员等专业人员组成,保证了帮扶工作的专业性。在重庆石柱、巫溪地区,“美丽家屋”志愿服务项目深入了解老乡们的顾虑和需求,提供“一条龙”式全方位服务,包括建房安全知识宣传、房屋改造前沟通调查、房屋改造设计、房屋改造施工及监管、房屋改造质量验收等,修缮了12户危房、63户老旧房屋,还修建了3400米农用水渠、16公里农村公路,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省凉山州,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很多乡镇海拔达到3500米以上,地势险峻,房屋简陋破落,已是危旧等级。“我从农村走出来,能用自己所学专业帮助居民改善居住条件,觉得特别有意义。所以在四川省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战发起最后总攻之时,得知急需房屋改造专业技术人员当志愿者,我就主动报名参加了!”高良忠是中建二局一名质检员,同时也是一名农房改造的志愿者。
作为凉山州盐源县农房巡检组长,高良忠翻过高山、遇过塌方、断过水粮……3年时间里,每月磨破两三双胶鞋,累计行程18700公里,曲折的山路上留下了他巡检贫困危房的足迹。为每户农房“把脉问诊”,定制改造“专属报告”,确保彝族老乡的“忧居”变“优居”。
“让幸福从一个美丽安全的家开始。‘美丽家屋’既圆了村民的‘安居梦’,也圆了我们志愿者的心愿。”高良忠这样说道。
技能夜校见证收入之变
36岁的周应先曾经是云南省鲁甸县高寒山区的贫困群众,一家6口人挤在不到60平方米的土墙房里,靠种植10亩马铃薯为生,生活条件极为困难。
随着全国最大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区——中建二局云南省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开工建设,周应先的生活也迎来了转机。等到项目建成,他就可以从大山搬入城镇,拎包入住到全新的楼房里,同时还享受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
幸运的是房屋还没有建成,周应先的改变就已悄悄开启。项目启动后,他加入了中建二局的建设队伍,从一名农民成为一名新型产业工人。刚开始,由于没有技术和文化,他只能做一些杂工活,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
了解到周应先技能偏低的状况后,爱心者联盟的志愿者们贴心地在安置区项目办起了建筑帮扶夜校。这所学校由项目总工、技术部经理等专业人员担任老师,开设电工类、木工类、钢筋工类等课程,免费为当地有劳动力搬迁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并在云南附近项目提供不同工种的就业岗位。
在志愿者的动员和鼓励下,周应先成为了农民工帮扶夜校的第一批学员。他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在夜校学习,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很快就成长为熟练的技术工人,工资也从最初的3000多元涨到了近7000元。
如今,经过系统培训的周应先已经成长为合格的产业工人,他尝到了技术带来的“甜头”,他也组建起了一支施工队伍,带着10多名老乡活跃在建筑工地,成为搬迁群众里的“致富带头人”。
除了周应先,像他这样的受益人员还有很多。在中建二局西南公司青海加西公路建设现场,38岁的赵药生与26岁的王树春正搭档开展项目测量工作。两人曾经都是甘肃康乐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文化程度分别为高中和初中,如今却变为项目上最抢手的“香饽饽”——测量技术员。“现在每个月能挣近8000块钱,这里还包吃包住,我的钱基本都给家人寄回去!” 赵药生说。两人的转变,始于志愿者联盟在甘肃康乐办的建筑产业技能培训基地,按照“有产业、有岗位、有稳定收入”原则,通过“培训+实习”的形式,帮助贫困人民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建筑工人。
截至目前,爱心者联盟累计开展夜校培训班达26期,受益群众超1600人。授人以渔“让农民变工人”的模式,使农民群众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为服务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爱心者联盟成立以来,用爱心帮扶诠释了央企的责任和担当,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1年,他们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未来,爱心者联盟的志愿服务还会继续下去,让爱的力量不断传递。
□本报记者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