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如今的就业话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和公众格外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只有就业稳定,才能带来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不久前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而其中的名校毕业生就业更是就业市场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近日,媒体梳理了多所知名高校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受疫情影响,这些高校毕业生出国深造人数受到冲击,境内深造人数稳步增长;在就业选择方面,毕业生中产生了很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地域选择上,非一线城市、基层就业成了毕业生的新选择。如今,不少知名高校的出国深造比例都降至一成甚至一成以下。
当名校毕业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出国深造的选择之时,这些高学历的人才,对灵活就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其他灵活就业”等非标准就业占比呈总体上升趋势,成为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和接受的就业形式。
此外,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来看,“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越来越多名校大学生认可的就业方向。从不少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也能看出,到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单位,以及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的人数正在逐年增高。
纵观这些名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科技大厂仍是“顶流”,“体制内”工作逐渐吃香,京沪吸引力大爆发。以华为、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们,仍是吸纳名校毕业生的主力。
看来,不管这些名校毕业生是钟情于国企还是高科技企业,无论是偏重北上广深还是西南边陲,每个选择都有自身的考量。其中,在灵活就业、基层就业的比例虽然不是占据主流,但是也显示出了潜在的就业潮流。
其实,这些名校毕业生的就业走势,选择的就业城市、行业,不仅仅体现当下的热门行业,也体现着我国的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和人才供需调整的依据。如名校毕业生钟情的金融业、教育行业、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技行业等行业,这些都是我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
笔者认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实际上在选择一种人生道路。因为职业会同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职业生涯有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而是选择了一种人生道路。名校毕业生相比其它普通院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多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多了更多的人生视野和机遇,因此,在职业选择上,应当首先摒弃个人的得失与安逸,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为就业导向,根据自身的专业、爱好、志向,选择更适合自身、更适合社会发展的行业和领域。
名校身份也不应成为毕业生择业的包袱和羁绊,应该把择业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国家急需的行业和领域。如果在择业时,斤斤计较薪酬和待遇,或者将留在特大城市当成第一需求,就有可能错过了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因为名校毕业生的价值就在于拥有较大的创造力和辐射作用。
不管怎样,到重点行业就业、灵活就业、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边疆就业都应成为有远大理想的新一代名校毕业生的追求,因为这些就业形式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机遇。在此方面,名校毕业生更应带个好头。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