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北京冬残奥会上,残疾人运动员在冰雪上展现出的顽强拼搏,让无数人备受感动和鼓舞,也掀起了人们关爱残疾人的讨论和思考。
在北京就有这样一所医院,其办院宗旨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服务残疾人”,而且该院的医护人员还先后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了医疗志愿服务。这就是市总工会下属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
“健身车”“跑步机”“动感单车”……进入北京康复医院的运动功能康复科大厅,仿佛走进了健身馆。可实际上,在这里锻炼的人们并不是普通的健身爱好者,而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神经损伤、骨损伤的病人。这里摆放的也不是普通的健身器械,而是医疗器械。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更不是健身教练,而是医护人员。“那个有点像健身车的仪器是上下肢交叉训练仪,这个像穿戴式电子游戏的叫下肢康复机器人。”该院康复诊疗中心主管技师王寒明逐一给记者介绍着。
“我特别喜欢这种方式,有点像打游戏,做任务,只要努力往前走,就能‘吃’到奖品,让康复训练变得有趣多了。”正在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患者边盯着电子屏幕边说。原来,这位患者去年6月遭遇车祸,当时肚脐以下没有了知觉。“本来挺绝望的。经过这几个月的康复,现在我又有了希望。”她边走边说,虽然步伐缓慢,目光却很坚定。
球、积木、益智玩具……在医院的生活能力康复科大厅则是另外一番场景。只见大厅桌子上,摆放着很多玩具和生活物品,乍一看以为是给幼儿开的早教课,可实际上在这里“学习”的却是丧失部分基础运动功能的成年人患者。
“又夹起来一个!”一位正在用筷子练习夹积木的患者兴奋地说。他告诉记者,因为神经压迫严重,不久前刚刚做了手术。之后,身体左侧各项功能恢复得不错,但是右侧却不行,手脚发麻。在朋友的推荐之下,他来到了这里进行康复锻炼。“两周前,我的右手还不会用筷子,现在已经能夹起东西了,多亏了医护人员的指导和鼓励。”
据了解,北京康复医院为每位患者都配备了由临床医师、康复医师、心理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共同组成的综合性康复医疗团队,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北京康复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我们高质量的康复医疗服务,让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患者,尽可能的恢复身体功能、建立信心,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本报记者 陈曦/文 彭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