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鲁迅故居之思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2年3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迅故居之思
——寻访鲁迅在北京的四处故居
 

很多人都知道鲁迅在北京曾经工作与生活14年,也知道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不过,鲁迅在北京的故居有多达四处。很多人就不清楚了。毫无疑问,鲁迅在北京14年,不但丰富了北京文化的底蕴,也在鲁迅短暂的56年生命里,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一页。

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年。在此前后,我先后几次走访了鲁迅在北京的四处故居,对这位文学巨匠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绍兴会馆诞生了《狂人日记》

北京曾有明清时代的会馆几百多个。我在近几年的闲暇时,曾陆续走访了不下几十个会馆遗存。而绍兴会馆,因为鲁迅在此居住了7年而闻名,也因此躲过了被拆迁的困境。

1912年5月5日,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外省青年周树人应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进京,出任教育部佥事,落脚在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一住就是7年。绍兴会馆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原名山阳、会稽两邑会馆,主要招待山阴、会稽两县进京赶考的举人。

周树人来的时候,科举制度已废止,会馆主要接待在京任职的官员和同乡中的困难者。鲁迅在这里的补树书屋里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著名小说,还有《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重要杂文,以及27篇随感录和50多篇译作。

当时鲁迅初到北京时,人生地不熟,在教育部挂着闲职,终日生活于苦闷与彷徨之中,靠抄写残碑拓片消磨时光。这是他一生中最难熬的“蛰伏”期。 1917年9月至1918年5月,钱玄同等人的多次造访,给周树人带来了希望。钱玄同当时是《新青年》的编委之一,他看到周树人居所堆满了古碑抄本时,责怪他是在浪费生命,并建议鲁迅开始写作。在钱玄同的唤醒下,埋藏在鲁迅心头的愤懑如同火山一样爆发出来。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作品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一笔名。从此,“鲁迅”这个伟大的名字,在绍兴会馆诞生了,这无疑是划时代的贡献。

我那天到绍兴会馆时,正好赶上疫情还严重之时,我走到这个会馆门前,除了门口立的牌子说明是鲁迅故居之外,根本看不出任何保护迹象。使劲敲开大门,出来一位30多岁的女人,很不情愿地开了门,我告知来意之后,她只让我看几分钟。我使劲一看,这个院落几乎都是坍塌的房屋,接近废墟,只有一处还能勉强住人。看来这里的住户全都搬走了。故居原来的建筑,几乎荡然无存。

走出这个会馆,我的情绪有点低落。难道这就是“鲁迅”的诞生地?其实,把这里重新修缮一下,打造为鲁迅早期文学纪念馆,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八道湾见证了不朽名作《阿Q正传》的横空出世

从1919年11月21日到1923年8月2日,将近四年,鲁迅住在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关于八道湾,据说北京有多条重名的胡同,而新街口的八道湾,却因为鲁迅在此居住了4年而名闻一时。

这个地方我前后来过两次,因为在多年前的拆迁中,这个胡同被整体拆除,并入了北京35中高中部。而鲁迅与周作人故居没有被拆迁,整体做了保留,改为“周氏兄弟旧居”保留在35中院内。

我来了两次,都同保安说明情况,但就是不让进。说这是学校管辖的范围。看来,文物遗产如果作为单位托管,就成为了对公众束之高阁的所在,怕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走到35中的后面,从围墙那里,看了一下鲁迅第二个故居的侧影。脑中想象着当年这个占地1300平方米,有着30多间房屋的四合院,是一种怎样的车水马龙的情形。这里被后人号称现代文学第一会客厅,当年举凡在北京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家都是这里的座上客。而此处四合院,最多时期容纳了周家十多人,一度其乐融融。

鲁迅在这里的四年创作了包括《故乡》《阿Q正传》《呐喊》等在内的经典作品,还完成了《中国小说史略》上卷。

1923年,鲁迅就因为兄弟周作人失和,净身出户,搬出了八道湾,由此,鲁迅作为周家的长子所期待的全家大团圆的美梦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在砖塔胡同,催生了名作《祝福》

《祝福》很多人都看过,因为曾多年收入中小学课本。而《祝福》正是写在鲁迅居住的第三处故居砖塔胡同。这个胡同,位于西四南大街,是北京胡同之根,据说是北京的第一条胡同,建于元代。

这个胡同,我也先后到过两次,就是为了寻觅鲁迅故居。第一次来根本没有找到。问了胡同里的行人,都说不知道。再说,这里的老住户都在前些年的拆迁中,陆续搬走了,对胡同历史不大了解的外来住户,显然不知道这里还曾是鲁迅的故居。

按照资料,没有找到鲁迅居住过的61号,据别人介绍,目前的84号就是以前的61号。我走到胡同的另一端,看到了手写的84号,歪歪斜斜,几乎看不清楚。大院都用围挡遮住,使劲往里面看,是建好的几个仿古的平房,很是讲究,不知道是何人所建。围挡处,没有任何“鲁迅故居”的标牌,显然这里已经不是官方文物所在地。

不过,也别小看了这9个月,是鲁迅开始接触到普通百姓生活的一段时光,他们的悲欢也真正开始介入他的生活与思考。平日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讲课,晚间归家,就在灯下漫笔。著名的《中国小说史略》下卷、《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作品,就在这里问世;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国小说史略》上卷也在这一年里印成。

因此,这处鲁迅故居的消失,其实也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阜成门三条成为鲁迅名篇高产地

如今鲁迅在北京的故居最标准的就是这处所在,位于阜成门大街与阜成门北街交口的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是鲁迅1924-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这里我也先后来过两次,把鲁迅故居和鲁迅博物馆仔细地参观一遍。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由于有了可人的新居,生活又开始有了规律,鲁迅此时进入了创作高峰,在这里虽然仅仅两年,却写下了200多篇作品,如《华盖集》《续编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我在这个幽静的小院徜徉,仿佛看到了鲁迅在这里奋笔疾书的情形。而在旁边的鲁迅博物馆,是在这个小院旁边新建的一处博物馆,于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占地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59件。主要有鲁迅的手稿、生平史料、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友人信札等文物藏品;院内还有鲁迅书店,是学习鲁迅、研究鲁迅的重要阵地。

走在鲁迅当年在北京的四处故居,虽然故居命运都不尽相同,好在地理信息还在,即使是破旧不堪的绍兴会馆也犹存,可以让更多的的鲁迅爱好者瞻仰,从中感受其作品的博大精深。

主讲人介绍:

赵强,资深出版人、编审、知名时评人,曾在多家出版机构担任重要职务。著有杂文集《楞客天下》《出版行旅——总编辑手记》等7种,在100多家媒体刊发近2000篇杂文、评论、散文等。为北京杂文学会会员,至今仍笔耕不辍。

□主讲人:赵强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