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钟点儿”,这句话是职工们互相的调侃,是工作常态的写照,更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石景山区卫生健康监督所(以下简称“监督所”)忠于职守的底色和担当。
提前介入 推进保障工作循序渐进
走进石景山区卫生健康监督所的办公大楼,如同它对面幽静的松林公园,静悄悄的走廊、空荡荡的房间、三三两两的人影……监督所的45名职工要担负石景山区84平方公里、64万人口范围的医疗卫生、传染病与消毒管理。平日里,他们无暇安坐办公室,整日忙碌在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园区等一个个卫生健康领域。
庞大的首钢园、庄重的奥组委办公区、恢弘的赛事场馆,系列特色酒店、公共店堂、娱乐休闲等一批批涉奥建筑设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钢园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区之一。依山傍水、地域广阔,建筑群体的设计结构前卫时尚、富有内涵。既有老厂区水、电、暖、气等重工业原生态构造依托,又有现代化多维建筑元素的创意变革。雪跳台、三高炉、楼堂场馆,参观游览一圈,别有一番风味,可对于卫生监督的把控却是困难重重。水质来源、空气标准、风送系统,诸多的基础工程、设备设施既隐匿遮蔽,又夹杂在新老建筑之间,使卫生监管工作无从下手。为此,监督所全力以赴、迎难而上,果断关口前移、早期介入。去年上半年先行抽调技术骨干入驻首钢园,铺垫基础管理、推进保障工作循序渐进。随后,业务科长带队,现场摸底、一项项勘查,逐一捋清了涉及公共安全主体的供水系统、空调系统、风送管道,并绘制出详细图解,掌握了赛区周边场所及服务设施卫生健康现况和重点风险隐患的区域范围。
就地监管
督促整改达标落实
水和空气是生命之源。为护航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一身制服、头戴国徽的卫生监督人员全天候奔波在各大现场。他们需要对滑雪大跳台、驻场办公区、楼堂场馆以及签约酒店运行中的供水、供气设备设施进行实地筛检和风险隐患排查,特别是对二次供水设施的流程、卫生标准及安全防护措施逐一督查检测。
辅助设备设施的安装地点均在隐蔽处,有时要“上天入地”,有时要游走炙热、阴冷,甚至是刺耳的机房、泵房,监督员需要在这些复杂的环境中以“猎手”的机敏、锐利的“鹰眼”,判别非正常因素,找出隐患的蛛丝马迹。某酒店二次供水水箱溢水口过长,易造成污染;一个签约酒店被保温材料包裹的二次供水管道接驳处有微水外渗,持久积存会形成囊肿样的凸点隐患;某公司客房室内空气甲醛超标准界点……面对这些看似不起眼实则会引发不良后果的潜在隐患,监督员当即报备约谈,责令整改。随后还会加以业务指导,提供可行性方案,督促整改直至完善达标。
监督员刘炳辰在对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巡视中,发现了北侧造雪间旁新立起了一处开放式冷却塔,由于距离观众坐席位置较近,有一定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他立刻联系场馆山地部门领域要来了设备图纸和技术参数,并即刻召集专家现场核查,与冷却塔生产商紧急研讨磋商,最后决定调整运行时段,错峰系统造雪。这样既保证了大跳台赛事供雪的数量质量,也不会对空气质量造成丝毫影响。
多维把控
卫生保障滴水不漏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幕前夕,监督所及驻场人员完成了数次应急演练、多轮业务培训达标考核,实现赛事的全方位保障和应急预案备案。六个专项组、九道防线体系、快速应急小分队以及细分到尖口前端的指挥员、战斗员,形成了无死角的监督模式。监督员们连续数月没有休息日;吕军的爱人同在卫生系统,老人、孩子无暇顾及;张越家中老人去世时,还在工地指挥现场……
望着卫生监督员们庄重的深色制服和帽檐上闪亮的国徽,望着他们专设的冬奥储备库、整齐排列的一台台检测仪、上百件应急药剂包、密封严谨的专业试剂以及全套的“大白”装备,还有那一声令下拎起就走、直奔赛区的全套应急“工具箱”,似乎都在激情发声:“冬奥保障,我们行!”
□通讯员 史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