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全国两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让技术工人的路越走越宽
呼吁建立国家级实验室促进中医药发展
让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3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职业尊崇 完善发展通道 推动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让技术工人的路越走越宽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在召开。如何让技术工人的路越走越宽?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职工权益保障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相关话题发声,将来自一线职工的心声带上全国两会。

戴天方代表:

让技术工人成为社会受尊崇职业

全国人大北京团代表戴天方是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机械加工部数控组组长,作为航天企业一线员工,在今年的大会上,他围绕技术工人职业保障和荣誉感提升提出相关建议。

戴天方认为,目前技术工人匮乏,既有由于技术更新迭代加快造成的技术工人“跟不上趟”原因,也有职业保障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的因素。

“技术工人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主力军,但是其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合理体现。总体来看,技术工人的待遇及收入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据戴天方介绍,他在研究我国各省市技术工人保障制度时发现,越是经济社会水平高的城市,技术工人比例就越高、待遇越稳定,持续培养机制越完善,与管理人才地位越平等。“这样才能形成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戴天方认为,我国技术工人收入和待遇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戴天方看来,技术工人队伍建设还需要来自家庭和学校的重视与支持。特别是在青少年具备独立认知能力并展现自己兴趣爱好时,家长、学校应当鼓励他们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使广大青少年有意愿成为一名“小工匠”“小工程师”。为此,戴天方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课外加入实践课,培育青少年科技强国理念。加大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技术工人成为社会尊崇职业,让更多爱好技术的年轻人加入产业工人队伍,为建设制造强国输送后继人才。

刘加军代表:

推动各行业劳动者向技能人才转型

在履职过程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北京电力设备总厂铆工班班长刘加军一直致力于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今年,他继续呼吁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将技能人才培养延伸到各行业各领域,畅通广大劳动者成长成才“高速路”。

刘加军认为,推动各行业劳动者向技能人才转型,构建劳动者人人成才的培养机制,对于推动我国人口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是全社会共同责任。当选代表以来,他重点就产业工人队伍的技能人才接续培养、激励机制完善及派遣制工人职业发展等提出多项建议。

刘加军表示,技能人才培养是关乎生产力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在实践中,劳动者怎样向技能工人“转型升级”缺乏系统规划。“技能人才自学成才的多,系统培养成才的少。以产业工人为例,目前大多是派遣制用工,国家层面缺乏培养规划。同时,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尽管已经有一些顶层设计,收入不高和获得感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刘加军认为,由于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在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同时,大量劳动者徘徊在技能人才队伍之外。

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开启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快进键”背景下,更需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因此,刘加军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多渠道发力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为劳动者“转型升级”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将技能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好技工学院、中等和高等职业学院校雄厚的教学力量,向企业和全体劳动者敞开大门,促进各领域劳动者人人成才。”刘加军说。

赵郁代表:

完善制度畅通技术人才

职业发展通道

“作为技术人才一员,提升技能人才队伍水平,发挥技能人才引领创新示范作用,促进技能人才服务社会,提升技能人才社会自豪感,是我应尽的职责。”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赵郁说。

过去5年,赵郁提出诸多关于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都得到了相关部委的反馈和落实,促使一线职工全身心投入社会建设中来,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是“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出台,为技能人才提供更为畅通的发展通道。在今年大会上,赵郁结合走访调研情况,将继续就相关制度落实提出代表建议。

在走访技术工人队伍时赵郁了解到,尽管有《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出台,但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与各省市还未完善监督引导职责,基层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制约了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此,他建议,有必要在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方面贯通现有政策、制度,出台相关细则,明确主责单位和主体责任,由主责单位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流程细则,引领高技能人才实现职业发展贯通。

此外,赵郁还在建议中提出,政府应当加大对企事业单位的指导力度,帮助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具体制度。比如,持续优化技能人才薪酬体系,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具有科学性和示范性的参考标准,推动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最后一公里”。本报记者 周美玉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