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曲旋律委婉的《茉莉花》,使人倍感亲切。下面我们就随着优美的旋律来聊聊这朵美丽的茉莉花。
我国茉莉的栽植有上千年历史,而《茉莉花》也流传了200多年。明代北京已有茉莉栽植的记载,清代《茉莉花》在京城已有流传,茉莉花的幽香与《茉莉花》的纯美之韵,为人们的最爱。
我国茉莉栽植已上千年 明代京南地区广为栽植
据《中国花卉大观》记载:我国茉莉花栽培历史有一千七百多年,晋代(225-420年)秘含《南方草木状》记载:“邪悉名花,茉莉花皆胡人自西国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其中的“西国”为古印度,即茉莉由印度传入我国。
有学者考证:茉莉花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帝国,传入古印度后成为佛教圣花,西汉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第一站是福州。西汉时福州称“东冶港”,是当时各国进贡的一个落脚点,东南亚一带小国家的贡品多是从“东冶港”进入中国的。茉莉花作为贡品,于此时进入福州,后逐步传入内地,所以福州有“茉莉之乡”之美誉,而今成为福州市的市花。
历代有关“茉莉”的别称较多。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有“茉莉一名抹厉,一名没利,一名末利,一名末丽,一名抹丽,佛书名鬘华(谓堪以饰鬘)”的记载。因其芳香浓郁,香气袭人,尤其是夜晚香味最浓,故有“夜素馨”之称,所以北宋文豪苏东坡在诗中称它为“暗麝”。人们还根据茉莉洁白如雪的特点,称其为“雪瓣”“三白”“木梨花”。此外还有“誓爱花”“奈花”“宝珠”“远客”“雅友”“狎客”“洁客”等。
唐代将茉莉花视为玉骨冰肌、淡泊名利的象征,代表士大夫的气节。人们认为,茉莉花一出,则百花不香,由此茉莉便有了“天香”之美誉,与菩提均被视为佛家圣物。
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都有茉莉园,故北宋文人蔡襄有诗赞曰:“素馨出南海,万里来商舶,团架茉莉丛,繁香暑中折。”而南宋诗人刘克庄则赞美到:“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野人不敢烦天女,自折琼枝置枕旁。”
茉莉花何时传到北京的,未见史籍的确切记载。据传,宋辽缔结“澶渊之盟”之后,北宋使臣出使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时,多自汴梁北上,经南京(今北京)城,出古北口至上京。时有北宋使臣将茉莉作为礼品带入契丹,由此茉莉也就传到了北京地区。
明代茉莉在京城西南的丰台黄土岗一带已多有栽植。据《丰台史话》记载:“黄土岗土质为黄沙土,土质中性偏酸,透水性好,非常适合花卉种植,自明代开始,便主营木本花卉及药材,俗称‘白货’,其中以玉兰、茉莉、枇杷、茶花居多。黄土岗之茉莉花味浓,生产量多,供应及时。”
明代《北京岁华记》则称:(正月初八、初九日)牡丹、芍药、蔷薇俱有花,较春时薄小,一瓶值数千钱。贵戚倡家多插茉莉花。
清初文人王士禛在《香祖笔记》说:“京师鬻花者,以丰台芍药为最。南中所产,惟梅、桂、建兰、茉莉、栀子之属,近日亦有扶桑、榕树。”
黄土岗一带茉莉繁盛,花开之时,两里地外就能闻到茉莉香味儿,此时也是花农们最忙碌的日子。当时的茉莉主要有两种用途,一种是观赏,在含苞欲放之时,被送到京城的花局(花店)出售。一种是用于熏制茶叶,其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是北京人的最爱。送到花局的茉莉,要在花苞成型后,不宜早也不宜晚。而熏制花茶茉莉的采摘颇有讲究,必须摘花骨朵,而且要选那种花苞发白的,花萼还得包着花骨朵但已经开始下滑的那种。夏天的茉莉花多是论斤卖,而冬天的茉莉花则是论朵卖。
慈禧太后对茉莉花有特殊的偏爱,她认为自己肤如凝脂、肌如皓雪,便规定旁人均不可簪茉莉花,而御花园所植茉莉惟她独享。有外国使节及夫人到访时,她还将茉莉花茶作为礼品相赠。慈禧掌权的几十年间,茉莉花一度被视为“国花”。
茉莉洁白姣美,香远益清,被誉为“天下第一香”,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并为其吟诗作赋,留下许多名诗佳句。
宋代名臣郑刚中诗曰:“茉莉天姿如丽人,肌理细腻骨肉匀。众叶薿薿开绿云,小蕊大花气淑贞。”明代书画家唐寅诗曰:“春困无端压黛眉,梳成松鬓出帘迟。手拈茉莉腥红朵,欲插逢人问可宜。”清代文人徐灼在《茉莉花》诗中吟到:“酒阑娇惰抱琵琶,茉莉新堆两鬓鸦。消受香风在良夜,枕边俱是助情花。”
一曲柔美的《茉莉花》
唱响中外二百余年
说到茉莉,很自然地使人想到那首脍炙人口、曲调委婉、被视为中国民歌经典的《茉莉花》。
《茉莉花》产生于何时、何地?历来颇有争议。就出现年代而言,有“明代说”与“清代说”之争。就产生地区而言,有“江苏民歌”“山东民歌”“河北民歌”“青海民歌”之争。《茉莉花》的各种演唱版本中,“词曲作者”一栏大多为空缺或记为“佚名”。
据《中国民歌艺术》记载:《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异。有研究者认为:《茉莉花》源自南京,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南京小调。其前身“鲜花调”在“白局曲调”中称“闻鲜花”,所以被视为“江苏民歌”。此后成为流行于江南一带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故又统称为“江南民歌”或“江南小调”。其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淳朴柔美的感情。
清乾隆二十九至三十九年间(1764-1774年)戏曲剧本集《缀白裘》所载《茉莉花》,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版本。由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木刻本。尽管没有曲谱,仅是当时民歌流传的记载,却是对后来的流传具有“基础”意义的歌词。在《缀白裘》第6集《花鼓》一折的《花鼓曲》中,共有12段唱词,前两段词为:“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了他。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
其唱词与当今流行的《茉莉花》唱词有不少相似之处,由此可见,这首民歌至少传唱了250年以上。
清代及民国年间,《茉莉花》在北京地区也有流传。清代《京师歌舞之说》有“演乐于南城歌室,多江南小曲,悦耳动人,如紫竹调、茉莉花、伶仃谣等”记载。民国时王府井、西单一带的“一品香”“红袖”“乐宫”“雅乐”等歌舞场所,也时常演唱《茉莉花》等江南小曲。
《茉莉花》不仅为国人所青睐,也为外国人所喜欢。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编辑《音乐辞典》时,在“中国音乐”中收录了《茉莉花》,称之为“中国公认的民歌代表之一”。20多年后,英国学者约翰·巴罗在《中国游记》中有标记为《茉莉花》的五线谱。当时他是英国首任驻华大使马戛尔尼伯爵的秘书,有机会接触到中国民歌和民间器乐曲牌,因此他的记录比较可信。通过他的传播,《茉莉花》在海外广为流传。这也是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
此后,德国人恩格尔的《最古老国家的音乐》、丹麦人安德烈的《民间歌曲和旋律》和英国班托克的《各国民歌一百首》中,均收录和引用了《茉莉花》的曲谱,只不过名称不尽相同。
1926年,意大利人普契尼创作了歌剧《图兰朵》,这部极具“中国特色”的歌剧讲述的是元朝故事,音乐主题选择的是《茉莉花》。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茉莉花》更是被各国艺术家广为传唱。
从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曲《茉莉花》,见证了与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不解之缘。
2000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在宣传片中首次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为背景音乐,以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展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东西方的情感交流。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北京作为下届奥运会东道主,又以《茉莉花》为主旋律演出了大型舞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称道。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再一次采用《茉莉花》作为颁奖背景音乐,传出浓郁的“中国旋律”。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热场演出选择了24首歌曲,既呼应了第24届冬奥会,也对应了中国的24节气,又是一曲悠扬委婉的《茉莉花》,使人倍感亲切。
正是因为《茉莉花》频频唱响于国际文化与交流之中,由此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美丽名片”。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