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同一个名字 同样的热情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2年2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一个名字 同样的热情
——首都高校志愿者助力北京冬奥会侧记
为颁奖提供服务的首经贸志愿者
冬奥会开幕式上的标兵志愿者
志愿者王俊杰坚守在“国门第一岗”
 

近年来,首都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已经形成各项盛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志愿者”也成为首都高校响当当的“金名片”。在本届冬奥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全力引导组织首都高校充分挖掘智力和人才优势,约2.25万人投身冬奥服务保障工作,为北京冬奥会助力。从进入“国门第一岗”,到冬奥会开幕式,再到冬奥颁奖的激情时刻,到处都有首都高校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虽然奋战在不同的岗位上,但他们的爱心与热情却是一样的。他们用同样的青春活力,展示着中国青年的风采。

热情的志愿服务点燃鸟巢夜空

在冬奥会开幕式上,志愿者们如同燃烧不息的冬奥火炬,用热情点燃了立春夜晚鸟巢的天空,与演员和观众共同绘制冬奥盛会最灿烂的图景。

北京体育大学的111名师生承担了开幕式演员、参赛代表团助理、赛时实习生和观礼观众四类任务,参与了34个代表团的引导服务和开幕式3项表演任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91名执旗手身姿挺拔,从容坚定,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青年的风采。首都师范大学的126名师生参与了开幕式表演和志愿服务工作,为冬奥会献上青春祝福。中央民族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志愿者参与国旗传递环节,向伟大祖国致敬。北京邮电大学的150名赛事服务志愿者在鸟巢外的公共区域负责入场观众的流线引导、交通疏导等工作,为开幕式流畅运转默默贡献心力……

引导员团队负责运动员入场式环节。这个团队共有110人左右,是来自北京舞蹈学院、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10所北京高校的在校女大学生,她们手举所在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雪花”引导牌,带领各代表队从“中国门”逐一走出,显露出惊人的美丽和昂扬的气质。

在运动员入场通道两侧是一群标兵志愿者,他们是来自清华大学、首都体育学院、首都经贸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300余名大学生,大多数人没有舞台表演经验。导演从点位教起,带他们练体能、教动作、排队形。最终,标兵志愿者的热情与活力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国青年活泼、欢快、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清华大学本科生李金峰回忆,从第一次训练走到今天,他们共进行了35次排演,总时长近267个小时。在大强度、高频率的训练中,志愿者们经受了多方面的考验,比如有的同学开始跳5分钟就体力不支,经过努力锻炼,最后能完成超过一小时的表演;有的同学轻伤不下火线,身体不适仍在咬牙坚持;更多同学在训练间隙抓紧学习,协调训练和课程、考试的冲突,在考试周的巨大压力下,依然完成了三次训练。“这个春节我们不能和家人团聚,但是年常有、奥运不常有,能为大家奉献一场精彩表演,我们觉得值得。”一位志愿者表示。

“国门第一岗”展现中国人的诚挚欢迎

首都国际机场注册中心是参加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国际友人抵京的第一站,也是冬奥志愿服务的“国门第一岗”,责任重大。志愿者们顶住巨大的防疫压力,沉着专业地为各国友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表达中国人对世界来宾的诚挚欢迎。

在大学读书期间,北京城市学院大四学生王俊杰参与过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平均每年300余小时志愿服务时长,是学校志愿服务中的“小明星”。在首都机场上岗后,虽然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笑容只能通过眼神来展露,但她依然以饱满昂扬的斗志和谨慎细心的态度迎接每一位来华人员。

春节里的一天,在机场指廊外引导外国友人乘车时,王俊杰注意到一位高大魁梧的男士时不时看看手机,眼神中露出些许迷茫,于是上前询问其是否需要帮助。“Excuse me,how can I help you?”对方却摇了摇头,随后尝试用汉语与她交流,可是她听不懂,不禁有些不知所措。但王俊杰很快反应过来,掏出手机打开冬奥通App,用其中的翻译功能作为两人沟通的桥梁,最终成功帮助外国友人解决了问题。外国友人登车前,还热情地用蹩脚的普通话向她说了一句“新春快乐”,那一刻,她倍感温暖与亲切。

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学生丁晴蕾的父亲服务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如今她接棒成为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巧合的是,她父亲也参与到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彩排工作,当天父亲忙碌到凌晨两点,丁晴蕾也在上夜班。虽然地点不同,但父女俩却是为了同一件事而努力,彼此加油。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2019级本科生單琼萱来自中国香港,她为能在机场海关指引岗位迎接外宾感到无比自豪。递交志愿者申请时,她向父母征求意见,本以为他们会因为疫情原因有所顾虑,没想到父亲的第一反应是“这必须得去啊!能成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多厉害呀!”他们还特意为女儿录制了加油小视频,有了家人的支持,她服务起来更加专注。

志愿者的排班贯穿一天24个小时,就算是半夜也要克服困意轮番上岗,不间断地保障机场涉奥航班的抵离。很多港澳志愿者还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用普通话、粤语和英语去欢迎来宾。北京冬奥会正逢春节,也是机场人流的高峰期,来自六所首都院校的志愿者尽职尽责,在岗位上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冬奥春节。

赛会志愿者顶着凛冽寒风互帮互助

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是所有冬奥场馆中面积最大、服务时间最长、志愿人数最多的场馆,需要24小时不间断提供服务。

台湾学生柯耀翔正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大四,他说整个冬奥会只有30余名台湾籍志愿者,自己能被祖国和冬奥组委选上,是无上的光荣,也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机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专业学生吕子良是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体育领域志愿者。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吕子良,负责缆车准入和人员引导服务。之前他以为志愿服务是很理想主义、浪漫的事,但是上岗后凌晨5点左右就要起床,天没亮到达岗位,上岗十几分钟就被冻透,在大巴上沾边就能睡着,非常辛苦。但他说:“我们14名志愿者互帮互助、加油打气,共同克服困难,带动自己逐渐转变心态,大家对志愿服务工作有了全新理解。”

冬奥会各项赛事的颁奖仪式都在室外举行,夜晚雪场的气温有时跌至零下20摄氏度,伴随着凛冽的寒风,礼仪专业志愿者却需要时刻保持最佳仪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颜菁仪、杜欣蕊成为首场亮相的颁奖礼仪人员,她们顶着三四级寒风端盘站立,在等待仪式开始前身体一度冻得轻微打颤,但想到老师和伙伴们说过的“你可以!没问题!加油!”这些鼓励的话语,身体内就涌现无限动能,在睫毛和眉毛结冰、手脚冻僵的状态下完美完成颁奖仪式的任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级统计学院的金洋担任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的语言团队助理,在岗位中她认识到作为志愿者的一项必备能力,就是及时发现问题并在能力范围内及时解决。刚上岗时,有路过的外国宾客来询问出租和班车问题,她不是相关领域的志愿者,但她意识到此时不能推卸责任,而应做好沟通,于是马上向相关调度老师咨询,并与场馆内其他志愿者进行了解获得答案,再出现有相似问题的宾客,她已应对自如。

一桩桩、一幕幕,志愿者的服务故事细数不清,这就是我们可爱的高校志愿者。他们无私贡献着智慧和力量,用热情、专业、奉献打动了每个冬奥来宾,就像一片片雪花汇集起来,以中国青年一代的担当擦亮志愿服务的名片,留下永不磨灭的北京冬奥记忆。

□本报记者 任洁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