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儿就听到过这样一个词——文体不分家,这个词在本届冬奥会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冬奥会最具美感的项目花样滑冰中,运动员是要在音乐伴奏中“起舞”的。花样滑冰裁判评分,最重要的是看难度,其次就是要看艺术表现力。如果一位面部僵硬、毫无生趣的选手出现在花样滑冰赛场,即使他的难度再高,恐怕也难以讨得裁判和观众的欢心。
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音乐是融为一体的,当红小生羽生结弦在短节目中选择的配乐是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表达的是一种复杂情感,曾有文艺评论说,圣桑的这部作品是热情与忧伤并存。其实,这也正是羽生结弦想表达的情感。羽生结弦这两年备受伤病困扰,他也在为追求更高难度而奋斗着,此前就他能不能参加冬奥会有着很多说法。不管怎么样,羽生结弦最终还是出现在了北京的冬奥会赛场。很难想象,19世纪末的音乐家能和21世纪的运动家产生情感的共鸣,音乐不但是无国界的,更是超越了时代的界限。这种打分项目的比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手的艺术创作,而你越有灵感,创造能力就越强。就像苏翊鸣,他演过电影,跨圈来到体育赛场,他“灵机一动”的能力,显然要强过其他选手。
对花样滑冰、艺术体操来说,音乐和比赛是不可分割的。而在其他赛场,音乐则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比如前几天的女子冰球队比赛,俄罗斯队登场时,场地内响起了《喀秋莎》的歌声,相信俄罗斯人听到此也定会热血沸腾。在一些极限雪上运动中,动感的摇滚乐,往往能起到激发选手灵感和向更高难度挑战的作用。试想,如果站在高跳台上,底下一片“肃杀”的气氛,肯定自己心里也会“打鼓”。
本届冬奥会开幕式的一大亮点,是各国运动员在进场时播放的世界名曲。从《威尔第的凯旋进行曲》到比才的《卡门》选段,这些名曲在耳边浮现时,很多人都会大呼——我听过。到了中国队入场,《歌唱祖国》响起时,相信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会跟着唱和。谁能说音乐不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呢?艺术不但能激发运动员的“创作灵感”,同样也可以激发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创作能力”,让我们更积极、更有想象力地去面对人生。
□本报记者 段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