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苑
3上一版
 
压岁钱
妙峰山
红袄漫话
记 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压岁钱

 

正月初二一大早儿,忙碌了好几天的来柱本想睡个懒觉儿,可闹心的鞭炮声、妻子做饭时的铁勺子碰锅沿子声和公鸡的打鸣声不绝于耳,搅得他根本睡不着,索性起了床。

初一拜年,初二来亲戚,这是多年的惯例。来柱一边穿衣服,一边琢磨着今天来哪些客人。忽然,一个预感闪过脑际。节前姑姑就打来电话,表弟一家三口正月初二要来看舅舅、舅妈。表弟的小儿子刚满三岁,总不能让人家白来吧,总得破费点儿吧。虽说二位老人要掏压箱底钱给孩子添岁,可自己作为孩子的“表大爷”,也不能“死抠”,少着也得一张“四个老头”票吧。想到这里,他就不禁长吁短叹:唉,这社会呀。

来柱家就他哥儿一个,父母都已近古稀之年,全靠他养着;大女儿在县城读高中,正是花钱时候;小儿子刚上小学,如今倒是不用交学杂费了。来柱没有正式职业,除了种几亩薄地外,平日里靠给村里出个小工挣些工钱。妻子在家操持家务、伺候二位老人。一年到头,一家子的收入与支出,闹个“正负零”。

最近几年春节,不知怎的,前来瞧看父母的亲戚朋友逐渐多了起来。这应该是好事,说明亲戚朋友已经对自己及这个家庭刮目相看了,即使还不富裕。可不知是社会风气,还是其他因素,来就来吧,总要带个孩子。长辈见晚辈,新年大月的,孩子又小,给压岁钱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近年来,压岁钱就如同猪肉价格一样节节攀升,一个孩子给二百元都不算是高的。

去年正月初三,一个远房的叔伯弟弟两口子带着孩子来看望来柱父母,拿了一箱方便面、一箱二锅头、一箱早餐奶,总计也就不到二百多块钱东西。孩子一声一声的爷爷、奶奶、大爷叫着,来柱的父母给了二百、来柱给了二百,正巧妹妹从城里回来,也给了二百。等到来柱的小儿子走过去亲热地叫“叔叔、婶子”时,他们却一分钱没掏。

一个春节下来,压岁钱给出去两千多。父母常常指着堆在平房里的礼品,无奈地说:“这都是花钱买来的。” 来柱每听到这句话,就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这社会的人呐,瞧人儿为啥赶正月来呀。二百块钱,够我在建筑队推一天砖挣的了。”

可亲戚来了,总不能不让人家进家门吧,亲戚还得走动呀。

“来柱,拿碗拿筷子,吃饭。一会儿亲戚该来了。”在厨房做饭的妻子大声地张罗着。

来柱一边拿着筷子,一边琢磨着如何应对给压岁钱这件事儿。他想,今年决不能像去年那样大方了。实在不行,借看护生态林之名,先到山根子躲躲,等他们走了以后再回来。

一家人刚吃上饭,大门口就响起了汽车喇叭声,来柱心里一惊:怎么这么早就来了。再一看,是邻居家的闺女回来了。过了好长时间,来柱的心里还在跳个不停。心想,可别再按喇叭了,一会儿,我得赶紧出去。此时,他已拿定了主意。

来柱一边喝酒,一边对妻子说:“一会儿,客人来了,你就伺候吧,我去看山。今天如果不去,村里该罚钱了。”

妻子也不知来柱怎么回事儿,瞪起眼睛说:“你抽风呐,别人怎么没去呀。不准去,今天你乖乖在家给我帮忙。”

两口子正掰扯着,表弟两口子已经提着礼品走进了家门,只是没带小孩。这一举措令来柱感到吃惊,也感到欣慰。

表弟把礼品放到桌子上,还没坐下,就掏出一沓子钱递给二位老人:“舅舅、舅妈,这是孝敬你们二位老人的。”

来柱两口子赶紧上前,一把拉住表弟:“你看看,都拿这么多东西了,就别给钱了。”可表弟还是把硬把钱塞到了老人的口袋里。

紧接着,表弟又拿出一沓钱,分别给了来柱的闺女、儿子:“快接着,这是表叔给你们的压岁钱。”

看到这里,来柱打消了去看山的念头,又是沏水、又是点烟,一阵子忙乎。

□王希华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