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影迷,能及时观看喜欢的影片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然而,最近看了一些国内外影片发现,一个比一个长,甚至有的为三个半小时,爱调侃的网友戏言:“如今看电影,也在考验观众的腰啊。”
是啊,三个多小时看一部影片,对广大观众实在是一项对身体、精神的巨大考验。鉴于长片成为新片主流,最近我在每次选择影片之前,都要做足功课,像时长三小时的就暂时不考虑了。除非特别优秀的影片,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会提前少喝水,带上零食与腰垫。
近日,一家媒体采访电影界人士也表示,电影确实有越拍越长的趋势,除了动画片外,如今电影时长在100分钟之内的已经不多,130分钟之内的已经算是“正常”。这也应验了我的近期观影体验。
如《沙丘》156分钟,《007:无暇赴死》163分钟,《第一炉香》144分钟,《梅艳芳》136分钟……而位列国产影片票房第一的《长津湖》,居然到了3个小时。近期上映的几部电影让观众感觉时间越来越长了,远远超出了之前约定俗成的90分钟的概念。
再看前两年热映过的影片,《紧急救援》片长139分钟,《中国医生》片长129分钟,《烈火英雄》120分钟,《攀登者》125分钟。不过,这几部影片,由于节奏紧凑,选题紧紧跟随观众所期待的话题,2个多小时,倒也没有引起观众的不适和吐槽。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观众的注意力符合“15 45 90”法则,也就是说,人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分别是15分钟、45分钟和90分钟。一般超过2个小时,观众就会感到身体疲惫,注意力也会分散,并且还会产生尿意。虽然电影时长不是影响观众取舍的主要因素,但是,时间过长或者过短,都会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此外,从成本计算:90分钟至120分钟左右的电影时长是成本和票价收益权衡的结果,如果电影时间稍长,每天的放映场次便会相应减少,影片收益就会减少,若是保持收益,那么票价就得提升,而观众却又不买账,因此目前的电影时长显然也是多方面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平衡点。
那么,既然观众的体验支持90分钟和120分钟的电影,为什么近年来国内外的影片都越来越长呢?很显然,还是因为电影技术的发展,让制约电影过短的技术发展到如今的数字化运用,导演和编剧都愿意发挥自身的创作优势和理念,把故事讲深讲透。
记得看一些长片时,观众心不在焉,出出进进,有的在酣睡,有的看手机……我在想,像国产片的翘楚《长津湖》,时长在3个小时,如果能再精简一下,删去一些有些重复的战斗场面,控制在2个半小时,无疑会更精炼、更出色。
近期影片过长,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导演总怕观众看不懂,所以要使尽全身力气,力求把故事讲透。殊不知,如今的观众审美水平直线上升,很多情节一点就透,不妨留点悬念,引发观众的思考。记得2017年看过一个西班牙的悬疑片《看不见的客人》,106分钟里,让所有的观众看得如醉如痴,影片结束之后,所有的观众起立鼓掌。这样的影片不长不短,能够恰到好处地讲好了故事,至今令人回味。
所以,影片还是应考虑观众的身体、心理承受力,控制在2个小时左右的电影会更受欢迎。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