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健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不愿面对现实,我该怎么办?
揪出影响孩子脊柱健康的潜伏“凶手”
选购滚筒洗衣机 掌握3点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1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愿面对现实,我该怎么办?

邰怡明 绘图
工会提供心服务 职工享受心呵护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首都职工心理发展”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职工心理体验服务系统
http://www.bjzgxl.org.cn
7×24小时免费职工心理咨询热线
4000151123/4000251123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与本报合办
 

我今年28岁,在一家私企上班,总感觉工作枯燥无味,生活也是一团糟。我常想:要是当初去做另一份工作,或许比现在好;要是去别的城市,也许更能挖掘自己潜力;要是能早睡就好了;要是能回到18岁就好了……自己总是活在“如果能重来就好了”的想象中,觉得自己做错了太多选择,丢失了本应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我该怎么办?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解答: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你这样的想法,希望一觉醒来可以回到过去,重启“开挂”的人生。这其实映射出我们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也反映出我们渴望改变的强烈愿望,只是这种“重新来过”的想象,对问题的解决毫无意义。我们将你这种现象称之为“反事实思维”,美国的心理学家曾提出“反事实思维”的心理概念,即我们习惯对已发生的事件,做上行或下行假设。当做上行假设时,我们会想如果某件事满足了某种假设,结果可能比现在更好,即“如果当初……就好了”;当做下行假设时,我们则会假设一种比事实更坏、更糟的结果,即“幸好……不然”,比如“幸好比赛前到比赛场地进行了适应性训练,要不然今天这场球肯定会输”。

从你的描述来看,你更多的是上行假设。这种思维强调选择未出现的先定条件(想象中的)能够带来“好”结果,当因为没有做“先定条件”,而得到“坏”的结果时,我们就会出现遗憾、自责等负面情绪。事实上,我们的内在机制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它并不能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可以自由操控,即我们在某个时刻的选择或行为,都受制于我们当时的内在机制。所以即使我们回到过去,只要我们还带着现在的内在机制,我们几乎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专家建议:

对某些人而言,反事实思维是“毒药”,非但不能“止疼”,反而会加剧痛苦,消耗大量心理能量,产生消极情绪。然而对某些人而言,它却是前进的“钥匙”,能够开启美好未来的大门。因此,你何不尝试将之纳为己用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首先,利用上行假设,对问题溯源。就像你说的“如果去别的城市,也许能挖掘出自己更大的潜力”,那么假设你已经到了心目中的城市,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从哪些方面努力?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把问题和答案都写下来。然后回到当下问问自己,能为现在的工作做点什么?是否真的不喜欢这份工作了?对于这份工作真的努力了?

其次,利用下行假设,进行反驳。当觉察到自己正在用上行假设式思维时,我们不妨试着用下行假设进行反驳,即用“幸好……不然”来替代“如果……就好了”,比如用幸好没去做“某项工作”不然我的健康就危险了,去反驳“如果我去做那份工作就好了”,以此来挖掘当下的美好,当然这种思维也要适度。

最后,避免“蔡克尼克记忆效应”,要关注“得到”。心理学上有个“蔡克尼克记忆效应”,即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尚未完成、未得到的事情,通俗地说就是把失去的东西看得过于重要,把得到的东西看得无足轻重。就像你说的“如果做另一份工作就好了”,或许另一份工作只是因为你未“得到”。不妨试着在现在这份工作中,找到更多“得到”,比如好的领导、可爱的同事等,把注意力放在“得到”上,快乐自然就回来了。

无论何时,与其回头看,不如把握当下的小确幸。

□本报记者 张晶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