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说不尽的卢沟桥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不尽的卢沟桥

 

说起卢沟桥,估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因为这座桥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密切相关。为了真切感受卢沟桥丰厚的历史底蕴,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不久前,我第二次来到卢沟桥。由于正值中午时光,几乎没有一个游人。所以得以慢慢地在桥上踱步,仔细观看了桥上的历史文物,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座桥:不但是一座历史名桥、英雄之桥,还是一座文化之桥,从中能感受到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也能从这座桥所承载的历史事件中得到启迪和鞭策。

卢沟桥的悲壮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我来到永定河畔的卢沟桥,感觉是在翻看一部厚重的历史大书。还是在学生时代,我就知道北京卢沟桥与广东潮州的广济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如今正是阳光普照的中午,全长266.5米,宽7.5米的卢沟桥静静地躺在缓缓流过的永定河上。此时永定河的河水虽然不是很丰沛,但也是很清澈,宽广的河面上架着的这座石桥,犹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在默默地述说着略带沉重的往事。

是啊,这座桥虽然有832年了,但是它经历的往事,特别是1937年7月7日发生的一幕,却彻底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让这个号称东方睡狮的中华民族,在一夜间彻底觉醒,从此发出了强烈的怒吼声,这座桥也由此载入史册。

因为没有导游,也没有游人,我一个人在这座古桥上来回走了三次,一边走,一边看着桥上造型各异的500多个石狮子,凝视着奔腾的永定河,脑海里不由得浮现了这样的历史画面。

那是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抗战的起点。如果说,在这之前,抗日战争还是局部的、分散的,那么从此时,卢沟桥的枪声终于让全民族在一致对外,全面抗战的旗帜下团结起来,由此,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由此看来,卢沟桥早已不是一座普通的历史名桥,而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彪炳千秋的重要地位。我走在由大型石块铺就的古桥上,一方面为这座桥的精湛工艺所折服,也为这座桥承载的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而感叹。

卢沟桥的雄狮,天下称奇

早就听说过“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的民谚。这次我在卢沟桥上来回走了三次,也大概数了一下这些狮子,还真是数不清。别说我一时数不清,就是来过卢沟桥的历代多少游客也对此一头雾水。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

据史料记载,早在13世纪,卢沟 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在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马可·波罗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

卢沟桥也多灾多难,到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这才有了卢沟桥。因此,通常所说的卢沟桥有800多年历史,是把新旧两个桥的时间算在一起。如今卢沟桥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被彻底保护起来,修缮过的卢沟桥,连桥面上的路都是石块铺就。通行的功能早已经让位给1971年修建的一公里远的卢沟新桥。

这些珍贵的石狮子,充分见证了我国古代精湛的石刻艺术,对了解我国的石刻艺术有着巨大的价值,造型各异的石狮子也为这座古桥增添了无穷魅力。因此卢沟桥也是石狮子的大观园。来卢沟桥的重要一课,除了追忆历史外,还应当对这些石狮子进行充分的鉴赏。古人尊石狮为瑞兽,寓意威严不可侵犯,可以镇宅辟邪,而卢沟桥有这么多狮子来护佑,难怪历经800多年而屹立不倒呢。

总体来说,卢沟桥上的501个石狮子历经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各个时期的修补,融汇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成为一座自金代以来历朝石雕艺术的博物馆。

静谧的宛平城原来是军事用途

这次因为来此探访,因为人少,时间充裕,所以对宛平这座小城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一番彻底的了解,由此才感觉到,宛平城不仅仅是两座历史门楼,还有着很多的历史古迹,而这些文物古迹,对我们了解卢沟桥的历史也大有裨益。

在我的旅游记忆中,还很少见到一座城和一座桥连接的如此紧密。出了卢沟桥,就到了宛平城,二者在一条线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卢沟桥追思了重大历史事件并鉴赏了石狮子、卢沟晓月、古代碑刻之后,我从容地漫步到对面的宛平城。走进这座古香古色的宛平城,看介绍才知道,原来这里是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城东西两门与桥面为一直线,桥城相连,俨若雄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了。如此的建筑布局,足以看到当年这里重要的战略地位。

据说明王朝为保卫京师,防御李自成进京,命御马监太监武俊于公元1638年-公元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城分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池总面积也就是约20公顷。此地自古就是京南门户,建此城以屯兵守卫京城,因此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县城。宛平城的特点是:城内不设大街小巷,不设钟楼鼓楼,也没有集市广场,只有两座城门,两门都建有城楼,翁城和闸楼。城的四角各建角楼。城墙上有垛口,还设有兵房。因为疫情,城楼没有开放,被封死,我也失去了一次登楼看桥的机会。

不过,宛平城除了这两处门楼外,还有不少的看点。在这里除了要必看的气势威严的抗战纪念馆之外,还可以在笔直的街上看到宛平县署旧址、岱王庙、兴隆寺、龙王庙等10多处古迹。只不过目前这些古迹大多都是大门紧闭,只能从门外看一下大概。

走在宛平城,看不到什么游客,也见不到什么当地行人,从街道两边的建筑看,这里居住的市民并不会太多,几个旧胡同口,只有几个老人在东拉西扯地聊天。仅存的几个小超市和餐饮店,也说明着这里的日常消费并不太多。我在想,这样一个历史深厚的小城,如果把这些古迹彻底修缮,修旧如旧,建成明清代古街,不也是恢复小城风貌的有效尝试吗?据称,北京市政府也有这个打算,只是如今看来要彻底启动还得费不少时间。毕竟,每年来宛平城的中外游客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参观完再仔细逛逛宛平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期待宛平城古街全新亮相,也不应是一个多余的想法,至少会对每个人的卢沟桥之行,会有更多的惬意。

主讲人介绍:

赵强,资深出版人、编审、知名时评人,曾在多家出版机构担任重要职务。著有杂文集《楞客天下》《出版行旅——总编辑手记》等7种,在100多家媒体刊发近2000篇杂文、评论、散文等。为北京杂文学会会员,至今仍笔耕不辍。

□主讲人:赵强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