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健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适婚年纪却越来越“厌男” 我该如何调整心态?
浙江推进全民健身 国民体质测试纳入健康体检范围
心梗发作有前兆 抓住这些黄金信号
湖南长沙 冬季中医养生功法受群众青睐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适婚年纪却越来越“厌男” 我该如何调整心态?

邰怡明 绘图
工会提供心服务 职工享受心呵护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首都职工心理发展”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职工心理体验服务系统
http://www.bjzgxl.org.cn
7×24小时免费职工心理咨询热线
4000151123/4000251123
北京市职工服务中心与本报合办
 

我今年27岁,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原本很期待恋爱婚姻,可最近频频爆出的家暴、性侵、职场偏见等社会新闻和明星丑闻,让我开始出现“厌男”的情绪。身边的小姐妹还会经常吐槽男性“渣”,慢慢地我对男性产生了抗拒心理,与他们交谈会让我感到不适,即使他们并没有对我做什么事,但面对他们的凝视、一举一动,都会让我感到不安,想逃离。虽然理智告诉我坏人不分性别,但我还是忍不住对男性有偏见,更不敢谈恋爱。我该怎么办?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解答:

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可能正在经历“替代性创伤”。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也被称为“继发性创伤”(Secondary Trauma),由临床心理学家Pearlman和Saakvitne在1996年提出。这一概念最早应用于专业心理治疗者,是指治疗者在帮助来访者恢复的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共情而出现心理创伤。当你看到关于男性的新闻、热点时,可能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下意识地共情,从而引发生理和情绪反应,出现“厌男”情绪,这是正常的。比如心思敏感、细腻、共情同理心强的人,比较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这通常与我们的认知、性格、心理调节能力和所处的环境等有关,一般人会很快从这种不良情绪中抽离出来,不会造成真正的创伤,比如有些人只有在看到新闻时才会产生“厌男”情绪,一回到现实就慢慢恢复了,最多算是间歇性的“厌男”,如果身边正好有有爱心、负责任的男性时,她们会很快从这种“替代性创伤”中脱离出来。而你的身边恰巧有着一群“厌男”倾向的朋友,这可能也是让你无法从“替代性创伤”中走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专家建议:

从社会热点来看,部分男性群体给女性带来的伤害,是女性很难承受的,出于自我保护,部分女性群体在男性场合可能会条件反射地开启无差别防御模式,即使对方无恶意。 这虽然是正常行为,但如果不自我调节,时间长了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就如你所说开始不敢谈恋爱。那我们该如何从这种“替代性创伤”中走出来?

首先,我们要跳出“厌男圈”。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其实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绪,一是热点新闻,二是朋友的“声音”,我们何不试着屏蔽这些负面信息。大数据时代,你喜欢看什么数据就会推给你什么,当你把焦点聚焦在积极、温暖、治愈的新闻时,你收到的信息就会越来越积极、治愈。至于朋友的“声音”,你可以选择性的“听”,当她们再谈起“厌男”话题时,你可以尝试不听,或者转移话题,不要让这些负面信息充斥在你的身边。

其次,要多关注、发现并回忆“善意的光”。生活中负性事件中的男性毕竟是少数,我们身边大部分的普通男生,其实对女生都有最基本的尊重,也有足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尝试发现身边男性的优点。比如多想想办公室饮水机没水了,是不是大部分男同事都会主动换水?火车上放行李时,是不是大部分男生都会帮忙?说到底,我们的敌人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而是恶意本身。

最后,要承认自己观念上的“不完美”。承认自己对男性其实存在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当下一次出现“厌男”情绪的时候,审视下自己是不是又出现偏见了。当自己在不断指责男性时,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平等?是不是男性理所应当的该这样?只有当承认自己的偏见,才有机会摆脱这份“厌男”困扰。

坏人不分男女,男女都应该学会自我保护,但要适度。

□本报记者 张晶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