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市名校长领航工程交出亮眼“答卷”
公共空间改造走出新路径
打造生态环保铁军
中国科技馆“地面课堂”正式对公众开放
冬奥索道演练高空救援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12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乡村学校育人模式转型找到解决方案
北京市名校长领航工程交出亮眼“答卷”

 

密云区不老屯中学曾经是一所老龄化乡村学校,教职工平均年龄47岁,学生从最高峰时的1800人缩减到现在的165人。但当记者12月10日走进这里时,却看到课堂活力四射,师生的目光里有着生机勃勃的光彩。这些变化,得益于“北京市名校长领航工程”半年前开展的深度改革。

背景:从传统的“校长培训”走向“培养校长”

不老屯中学地处密云水库边上,由于当地不能发展任何产业,年轻人纷纷进城打工,学生普遍为留守儿童,生源日益萎缩,其中寄宿生占到95.8%,师生都提不起干劲儿。

“靠刷题成绩依然上不去,必须改变这种半死不活的状况!”2020年底,不老屯中学校长李子臣找到名校长李希贵求助。李希贵进行前期调研后,在2021年春寒料峭之际组织所有学员前来,决定在这里进行“毕业作业”。

2018年,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启动“北京市名校长领航工程”高端培养项目,李希贵校长于同年11月成立首个工作室,来自全市11个区的23位中学校级领导或中层干部成为首批学员,他们与8位十一联盟校副校长,以及20位来自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的副校长一起经历了为期三年共86天的主题研修学习。

与一般的培训不同,“领航工程”项目从传统意义的“校长培训”走向“培养校长”,从讲授式教学走向高参与的体验式学习设计,以价值观、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为重点内容,目标是孵化一批受师生欢迎的新一代中学校长,并通过这样的校长成就更多学校,让每一位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带来的实在惠泽。

这样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而是运用学校案例进行实战,学员们要在真实场景中不断回应挑战,“毕业作业”就是对学员们“如何领导一场学校变革”的大考。

实战:把城里名校基因“嫁接”到乡村学校

在这个强大教育后援团的指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行动开始了。既然课改发挥作用有限,李希贵就带领所有学员打出组合拳,从组织、结构、薪酬、课程等方面改革,几乎涵盖学校发展的全部,通过嫁接十一学校的成功基因,重构学校管理体系,教师根据工作量大小拉开薪酬差距。李子臣校长打趣,“现在年级组长挣得比我多,权力比我大。”

关系到学校发展、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比如课程改革、人事聘任、薪酬体系,由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决定。每年的教代会对校务委员进行满意度投票,对校长进行信任度投票,信任票达不到75%,或连续三年未达80%,校长必须向上级党组织提出辞职,全校形成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多元治理体系。

同时,从9月1日起,学校打破原先班级界限实行走班制,学生们不再有固定教室,近200人每人一个专属课程表,按照自己的课表去不同学科教室上课,学习不再靠外界施压,而是由学生萌发自主动力。

效果:23位北京学员中已有11人晋升

12月10日10时,不老屯中学初二学生田泽宇在语文教室里安静地上自习,其他同学有的去手工教室学石头画、上蛋雕课,还有的去了英语、数学等学科教室。“我喜欢现在的学习方式,学起来特别有劲。”田泽宇的眼睛里闪着光。

一旁看护他们的语文教师张春英介绍,实行走班制以后,学生更有主动性来求学,不像过去在班里懒散地等着老师。她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桌椅摆成4个小组,墙上贴满学生的语文习作,把教室布置得更有学科氛围。谈起改革,她的眼神里满是笑意。

短短半年,一所没有外部资源的远郊学校发生了育人模式的重大转型,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让每位学员经历了从未有过的体验。学员之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江培英说,“领航工程”传授的方法已被她运用到学校实际管理中,带来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变革,“亲眼看到在自己手中实现转变的学校,我们真正相信了变革的本质。”

统计显示,学员们在省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和编著书籍30多本;23位北京学员中有11位晋升为正职校长、书记。12月10日,他们正式领取了结业证书。

在结业仪式现场,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夏林茂指出,密云区不老屯中学在李希贵校长的引领下开展了可贵实践,找到了乡村学校育人模式转型的解决方案,这条育人模式转型之路,为中国2035教育现代化和中国乡村振兴计划提供了变革样本。振兴乡村教育,迫切需要加快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培育一批像李希贵校长那样有情怀、有担当、有远见的中小学校长。

□本报记者 任洁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