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付出了赤诚才能收获精品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1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冬奥建设者张玉磊:
付出了赤诚才能收获精品

 

在即将迈入职业生涯的第十年时,张玉磊被任命为中建一局“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以下简称冰上运动中心)的项目经理。冰上运动中心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配套冰场,它的建设对于张玉磊来说,是一种光荣使命。正如他说过的一样,要为保障筹办“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兑现绿色蓝图

刚过而立之年的张玉磊,带领平均年龄仅有29岁的年轻团队开始建设这座服务冬奥的地下冰场。“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将设计师心中的蓝图,通过我们的努力变成现实。”建设奥运标准的场馆,思维半径和管理眼界是不可或缺的。张玉磊直言,当初在建设冰上运动中心项目时,他并不像现在这么“淡定”,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他,对于工程施工有比较清晰的管理脉络,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统筹绿色施工、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设计师们将冰上运动中心定义为被动式建筑,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项目位于地下由原地貌土围护,实现冰场保温效果,从而节省能耗,保障奥林匹克公园景观的完整性。如此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将它从一纸蓝图变为现实却绝非易事。

项目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每天如织的行人往来于“水立方”和“鸟巢”之间。在如此敏感的地带进行肥槽回填施工,环保管控十分严格,但传统的回填土不免会产生扬尘,同时狭窄的肥槽无法容纳大型机械进行作业,夯实次数众多,稍有不慎就会存在质量问题。很明显传统回填方案已不适应冬奥工程施工要求。“不行就用素土回填吧,现场加强管理,扬尘应该不是问题。”“如果怕起扬尘,不如直接用混凝土。”“不行!混凝土造价高,超出预算了”……那段时间,项目班子经常因为回填问题产生激烈的争吵。“我相信不可能就只有这两种回填材料。”所有参会人员都将目光投向了张玉磊,看这个项目“老兵”怎么做最后的决定,“我们要时刻谨记‘追求技术可能之极限,满足客户梦想之需求’的理念,只要有产生扬尘的风险,就一定要规避,同时不能超预算,要开拓思路,眼光不能只停留在现有的方案上。”

为了找到更安全高效的方案,张玉磊广泛查阅资料,在多种方案对比后,终于找出适合项目的流态固化土,这为项目克服困难指明方向。但由于这种材料属于新型专利产品,在业界还未得到普遍认可,业主采用的意愿并不强烈。为了保障项目施工质量,张玉磊一次次去和业主介绍新型材料,并带着业主实地考察,同时组织专家论证。终于固化土回填方案获得了业主的通过,在项目肥槽回填完成后,这种创新的回填方案得到了各方的肯定。

筑造冬奥精品

“建地下冰场不占用新的土地资源,广场还将恢复原貌!”张玉磊介绍,冰上运动中心位于南广场地下11米处,通过地下通道,观众还能往返于冰上运动中心和“水立方”之间。项目四周由原地貌土围护而成,基本处于恒温状态。地面仅设置的三个构筑物,既作为场馆的出入口,又可形成烟囱效应,实现地下冰场的自然通风,提高空气质量。

为最大限度的引进自然光,冰上运动中心项目顶部使用直径13米的采光天井和若干导光管,这样使冰上运动中心每年节省用电26000度,相当于一个家庭至少10年的用电量。

采光天井为T型钢结构网架,共由118根平均1.5米的小型钢梁组成的网架。为保证网架表面微拱形造型,施工中需要保证3毫米以内的施工误差。为了实现精准安装,技术人员对每一段钢梁都进行了1:1的放样。现场安装时,对每个杆件进行编号,用检测仪器测定每一段钢梁的拼接角度,每一条焊缝的深度和宽度,保证安装角度精准,最后拼成一个完美的弧线网架。

京城正北,清河南岸,流水般的游客穿梭于奥林匹克公园。公园每年接待游客约4500万人次,仅仅1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施工场地和巨大人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进场到现在,每逢混凝土浇筑就开交底会、准备会、动员会,在别的工地就是直接干,咱们是不是小题大做了?”项目马上就要进行最后一次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每逢浇筑,张玉磊都会组织项目员工召开推演会并制定突发事件紧急预案,有员工认为这领导太固执了,牢骚之声逐渐泛起。

正当项目的工期计划表,快临近混凝土浇筑施工时,“五月天演唱会”如期而至,和园区内欢声笑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玉磊一个人在项目部和园区大门中间踱步,墙上的工期计划表和工地附近数以万计的人流,在他心中跌宕。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中,材料的运输、工人的管理、环境的管控等问题,都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挑战。

混凝土如果因为游客众多无法导行而断供必将会影响工程质量,但罐车在园区内行驶,一旦车辆管理不到位,出了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如何保障工程质量又确保游客安全?”这个问题摆在张玉磊面前。为了解决底板混凝土连续浇筑导行问题,张玉磊带着技术人员迅速启动导行预案,将导行围挡封闭和管理人员现场指挥相结合,在围挡各路口安排管理人员疏导交通,并在罐车进园的路上安装了临时摄像头,那几天他就一直坐在会议室的视频显示器前,手拿对讲机,时刻盯着路上的行人和罐车的情况。每次交底会早已形成了管理默契,项目混凝土浇筑顺利进行,张玉磊也用事实证明,项目管理并不存在“小题大做”,只有“未雨绸缪”与“心细如发”。因为严格的质量管控,项目获评“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奖”。

筑牢疫情防线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项目在春节前就安排了值班表,但此时外地人员无法返京,因为家住北京,项目部防疫准备的任务就落在了张玉磊的肩上。从组织项目开视频会,制定专项防疫方案,到通风消杀……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将项目部转好几遍,生怕遗落一处防疫死角。

张玉磊说:“项目地处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内,地理位置特殊,项目的防疫工作非常重要,决不能因为项目施工给‘水立方’带来疫情隐患,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影响冬奥工程的形象。”为此,每天他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查询疫情防控变化和防疫政策,根据疫情发展以及政府政策及时调整项目防疫方案,重点梳理项目各员工所在地疫情防控要求、并联系、储备防疫物资,为项目安全复工复产进行准备。

期间,为了落实防疫要求,项目部施行封闭管理,张玉磊就带头吃住在项目,由于值班室数量有限,还要满足人员隔离观察要求,他把自己的房间让出来给专职卫生员住,自己住在办公室的行军床上,一住就是28天。他回忆到,那期间最幸福的事就是晚上和女儿视频。从项目部到家仅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他从未离开项目回家陪陪孩子。

在复工前期,虽然疫情防控稳定了,但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复工不复产等于没有复工,张玉磊十分着急,联系一切能联系的资源,从政府到公司,从同学到老乡,寻找所有符合要求的工人,并把提前联系的工人安排隔离观察,等观察期满再进场施工,终于解决了复工的劳动力问题。在张玉磊的带领下,项目防疫工作扎实,没有发生疫情及防疫工作漏洞,按时开工,完成复工复产任务,为公司防疫工作推广做出了示范作用。

如今冰上运动中心已配合完成最后一场测试赛的任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已经进入倒计时,张玉磊和所有人一样,期待这场“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冬奥会,也盼望着“带动亿万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早日实现。

□本报记者 马超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