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有关比赛项目及场馆设置,受到广泛关注。张家口赛区是三大赛区之一,届时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等项目的比赛将在此举行。
张家口地处京、冀、晋和内蒙古四省市交界处,距北京200余公里,素有“塞外明珠”“塞外山城”“边关重镇”之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北京的“北大门”。
“张家口”因张家堡得名 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张家口,旧名张垣、武城,曾名喀拉干(蒙古语)。距今20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5000年前,黄帝、炎帝、蚩尤“邑于涿鹿之阿”(建都于今张家口涿鹿县矾山镇附近),合符釜山,由此开启了中华文明之先河。此后张家口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且各民族地方政权更替频繁。
“张家口”之名始于明代,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堡子里是张家口的俗称,也是张家口市区最早的城堡,系张家口市区之“原点”。历史上“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弹压上游,居然都会”。
据《张家口市志》记载,明宣德四年(1429年),“指挥张文始主持营建张家口堡,堡方四里有奇。城高三丈二尺,东南两侧开有城门,东门曰‘永镇’,南门曰‘承恩’。”因该堡以北有东、西太平山对峙如巨口,故名“张家口”。清乾隆年间所编《口北三厅志》称:“东高山,西高山,二山皆在边口,相去数百步,对峙如门,张家口之名以此。”
另传,明嘉靖八年(1529年)守备张珍在张家口堡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故称“张家口”,遂将城门门楣上的“张家堡”三字改为“张家口”。
历史上,张家口被视为西北边关的重中之重,为沟通华北平原与山西和内蒙古之间的交通要道,元明清时朝廷派兵从北京出征北部及西北地区多经过张家口。明廷曾将张家口一带列为“九边”之首,因为败北的残元势力盘踞于张家口北部的大漠边缘,南侵时多从张家口入关。这里不仅离北京最近,而且进退方便,因此威胁也最大。为了强化防御,朝廷曾派挂“镇朔将军印”的总兵来此镇守,当时全国共有总兵62名,而总兵挂印称“将军”的仅有8名,足见张家口一带战略地位之重要。
清朝沿袭明制,仍将张家口视为京畿门户和首都北大门,设有重兵。在清朝的270多年间,北京的西北部一直到蒙古边境只有张家口这一座具有规模的城市,张家口以北是一马平川的内蒙古高原,无险可守,所以扼守张家口尤为重要,为此历代帝王极为重视,多次派重臣巡视。而几次清廷出兵平定西北地区叛乱,也多从京城的德胜门出发,经居庸关和张家口出征。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帝亲征噶尔丹,经张家口大境门向北进发。当清军大获全胜的消息传来时,张家口举城欢庆。但康熙皇帝却轻车简从而归,至大境门时已是午夜时分,大境门已闭关。为了不扰民,康熙传旨,夜宿大境门外,直到天明城门打开时才经过城门班师回京。人们感念康熙皇帝之德,便在他夜宿的大境门外建了一座“卧龙亭”,在其对面山坡上建了一座“将军亭”。
张家口元代形成“张库大道”
成为我国北方重要商贸中心
历史上,张家口曾经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三大口岸城市之一,曾是著名的张库大道的起点。张库大道起源于张家口,经内蒙古最终达到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乌兰巴托(时称库伦),并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贸易运销线,全长1400多公里,被誉为“草原丝绸之路”和“草原茶叶之路”。
张家口的繁盛,始于元朝发展起来的驿站,也是历史上京城与西北地区及蒙古和俄罗斯等地交通往来的驿道。
元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下诏改“中都”为“大都”,蒙古人采取了以北京为中心,面向中原腹地、背靠草原,进可攻,退可守的阵势。同时将汇集到中都的商品物资(包括茶叶、布匹、丝绸、瓷器、药材等)经过张家口运回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然后将蒙古的牛羊及奶制品、皮货等经过张家口运至京城。
清初京城与西北地区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逐渐成为北京及内地与蒙俄贸易的旱路码头和商品集散地。康熙年间朝廷曾定张家口大境门外为蒙汉贸易场,每年从蒙古输入至关内的马匹、牛羊达百余万只,均是从张家口这座京城的北大门远道而来。特别是边贸口岸的全面开放,直隶和本地的许多商人聚集张家口的堡子里和来远堡,从事对蒙俄的贸易活动。这里有联手经营的束鹿、深州、饶阳、辛集的直隶商帮,有北京的“京帮”商人,也有蔚县、阳原、怀安、涿鹿的本地商帮。
民国初期,张家口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1918年张家口商业贸易出现鼎盛。据《张库通商》记载,张家口对蒙古贸易的商号增加至1600多家,年贸易额达到1.5亿两白银,由此张家口被称为“华北第二商埠”,中外商贾聚集之地。1923年,张家口的票号、钱庄已多达40余家。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有时候商业比北平更发达,与靠海发展的天津和上海不相上下。
大境门是张家口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顺治元年(1644年),与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并称为万里长城四大雄关,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门”和“京西第一门”。“境门”即边境之门,条石基础,砖筑拱门,拱门长13米,宽9米,高12米,山势巍峨,雄关虎踞。1927年,时任察哈尔都统高维岳手书“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悬刻门楣,苍劲有力。
崇礼取“崇尚礼义”得名
历史上为多民族聚居地
崇礼位于张家口市东北部。背倚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南临塞外山城张家口市区,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为燕国北境。秦属上谷郡。汉属幽州上谷郡。隋为涿郡怀戎县北境。唐属河北道妫州北境,为突厥游牧地。辽属西京道奉圣州,为归化州北境。金属西京路抚州柔远县地。元属中书省上都路宣德府。明初属京师开平卫兴和守御千户所,后为鞑靼地。清属直隶省口北道张家口厅。
1913年张家口为张北县二、四两区属地。1934年5月将两区划出,取“崇尚礼义”之意置“崇礼设治局”。“设治局”即从清末开始,凡是某一个地方预备成立新的县政府之前,相关机构预先成立,以筹备之,主官为设治委员,权限相当于知县。
“崇礼”之得名,与国民时期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有关。
1934年,民国政府以图革除陋习,提高国民素质为由,开展了所谓的“新生活运动”,以确立“四维”的地位。“四维”出自先秦时期《管子》,是主张维系社会稳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分礼、义、廉、耻四个纲要。而民国时的“新生活运动”,对“四维”进行了重新解释:礼为规规矩矩的态度,义为正正当当的行为,廉为清清楚楚的辨别,耻为切切实实的觉悟。故取“崇尚礼义”之意,将设置的“设治局”以“崇礼”而命名。
当时的“崇礼设治局”包括张北县南部,沽源西部和大境门外的几个村落,归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尹统辖。1936年改为崇礼县。1958年并入张家口市,改称崇礼区。1961年恢复县制。2016年取消崇礼县,设立崇礼区。
崇礼由于地处边塞,历史上为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杂居地。春秋战国以前为鬼方族(中国北方与西北古代民族名)居地,汉代时主要为鲜卑、突厥居住地,辽时为契丹族居住地,金代融合了女真族,元代与蒙族相融,明代由于移民垦荒,汉民才有所增加,清代满族增加,由此成为多民族的聚居地。
崇礼城区在辽金时始建,元朝时为“定边城”,明末称“大东沟”。清初,因该村所处之地在东沟门村西边清水河的拐弯处,以地得名称“西湾子”。
崇礼境内为冀西北山地,属阴山山脉东段的大马山群支系和燕山余脉交接地带,多为东北——西南及东——西走向。地貌属坝上坝下过渡型山区。其山势陡峻,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至2000米之间,地貌特征是“山连山,连绵不断,沟套沟,难以计数”。
崇礼地处北纬40°47′-41°17′,冬季平均气温-12℃,降雪早、积雪厚、存雪期长,从每年11月初延续到次年3月底,被誉为“华北地区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区域”。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使崇礼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塞北小城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