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体育
3上一版
 
最稳定的两支球队 杀入了足协杯决赛
“冰丝带”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氢能大巴开进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
佟欣:劈波斩浪在残特奥会绽放生命芳华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冬奥会场馆巡礼之国家速滑馆
“冰丝带”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冬奥会时将承担速度滑冰比赛,在此将产生14块金牌。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说,国家速滑馆无论是从建造技术、还是建设速度,均体现了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最高水平。

记者了解到,国家速滑馆主场馆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高度33米,能容纳约12000名观众,外形上,国家速滑馆由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因此,又被称为“冰丝带”。与雄浑的钢结构“鸟巢”、灵动的膜结构“水立方”相得益彰, 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国家速滑馆是一座富含新时代新技术新理念的场馆,科技创新、理念创新被广泛应用。例如:在运营模式上,国家速滑馆采用了“PPP”模式,政府仅用28.9%的财政资金就撬动了社会资本、技术投入到场馆建设中,形成了投资、建设、运营、赛事经纪一体的运营模式,确保国家速滑馆冬奥会后25年仍然能够可持续发展,服务大冰雪运动。

国家速滑馆通过“智慧建造”,创造了8个月完成主体建设的“冬奥速度”。智慧建造相较传统建造就像流水线作业和互联网“众筹”。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各方面各系统设计师先在数字世界搭建起一个“冰丝带”。形象地说,在国家速滑馆开工建设时,数字世界的国家速滑馆已经建成了。随着开工建设,大到8500吨的钢结构,小到每一块大小各异不同曲面玻璃的数字信息进入各专业厂家同步生产,根据建设统筹在现场进行拼装。

国家速滑馆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慧化场馆,具有智能化的运动管理系统、观众观赛管理和场馆管理系统,就像给场馆配备了一颗“大脑”。比如:可以通过智慧管理,使得馆内气温分层。冰面一个温度,确保冰面标准稳定;运动员比赛空间一个温度,保证运动员体温体感,有利于创造最佳运动成绩;观众席一个温度,为观众营造一个舒适的观赛环境。

拥有了“智慧大脑”的国家速滑馆,未来将为观众、赛事组织和参与者提供优质的观赛体验、完备的服务保障,使速滑馆成为一个智慧场馆和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场馆,满足群众运动需求,树立新时代体育场馆建设运营的典范,向世界贡献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方案”。

记者还了解到,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同时,国家速滑馆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冬奥场馆,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同时也是最先进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度以内。这样制冷不仅相比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20%以上,而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在以0.001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中这都是关键性的因素。同时,国家速滑馆将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国家速滑馆之所以采用全冰面设计,目的就是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适应多种需求的群众性健身提供硬件支撑。国家速滑馆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类似于一个温度不同的“九宫格”,可以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可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群众性冰上运动,着眼于服务赛后可持续利用,努力打造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永久资产的目标。

□本报记者 张晶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