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河入北京城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1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入北京城
——寻访北京城里的大运河遗迹
 

它曾经穿桥过街,舟楫往来;它曾经消身隐迹,只留传说;现在,它重现京城,美丽依然——大运河,又系上了“漂来的北京城”。

-北京城里有4处大运河遗产点

如果您站在北京景山山顶的万春亭上,俯视北京城,向东、向北方向放眼望去,青瓦绿树之间,一道亮亮的河水穿桥过街,从远方向您蜿蜒而来,直奔皇城脚下。此时,请您发挥想象:就在这条河上,白帆片片,船只往来,络绎不绝。与河相连的什刹海边,更是舟楫密集,那里正有一行船队穿过一座桥,迤逦向着皇城的方向行进……这曾经是元明时期此地的真实景象。

之所以能想象当年的盛景,是因为您看到的那条河,就是当年的京杭大运河——700多年之后,又重新在北京城中流淌开来,今日景象比当年更精致而美丽了。

中国运河建设,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算起(公元前486年),于秦汉、隋和元代掀起三次修建高潮,到1293年京杭大运河贯通,这项连接南北的庞大水利工程,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国家政治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在58个遗产点中,北京共有4处,包括通惠河北京旧城段、通惠河通州段2处河道及西城区澄清上闸(万宁桥)、东城区澄清中闸(东不压桥)2处遗产点。

大运河北京段在北京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在京全长82公里,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

站在景山上看到的是京杭大运河,曾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元代称通惠河,明代以后改称玉河,又叫御河。这段河道于元世祖二十九年(l292年)竣工,上引昌平白浮泉水,汇注大都城内积水潭,流经什刹后海和什刹前海,再由万宁桥下转向东南,经皇城东墙外南流,出内城南城墙的西水关转折向东,直达东便门外的通惠河,而后东流汇入通州的白河,再顺大运河南下远去。玉河使京杭大运河漕运水路的最北端延伸到大都城内。在这条河上,江南的粮食布匹等物资源源不断送到,成为元大都经济供给的重要通道。

玉河岸边有世界文化遗产石碑标识,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其中澄清上闸(万宁桥)、澄清中闸(东不压桥)两处遗产点就在这段河道上。现在北京市恢复了从什刹海万宁桥到东不压桥全长480米的河道,将原来的暗沟疏浚开通,建成了玉河遗址公园,又沟通了皇城根遗址公园和菖蒲河公园,形成了北京城的新自然景观。我沿玉河而行,只见公园闹中取静,河水清澈,垂柳依依,两岸散落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外人很难想象,北京这座国际现代大都市中居然有如此古风美景。

-万宁桥:中轴线上的老大哥

从景山上下来,沿着中轴线(地安门外大街)一直向北走,过了地安门东西大街路口,有一座白玉栏杆石桥,这就是万宁桥。

地安门外大街是京城内的交通主干道,车流如水,如果不是注意到路两边矗立的桥栏,匆匆路过,可能会忽略了这座桥。我曾经多次从桥上走过,但因为不知道它的历史,所以没有关注过它。直到专门实地寻找万宁桥,见到它的真身,才恍然,哦,原来这就是万宁桥!据史料记载,万宁桥始建于元代(1285年),是确定北京中轴线的最初坐标,因为皇帝出城必走此处,所以又被称为“天桥”,它比紫禁城的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建得要早,至今历经730余年风雨仍在安全服役,说它是“京城第一桥”当之无愧。

站在石桥上观望,桥东荷叶浮动的玉河流水,桥西的什刹海波平浪静,桥南正对景山,而回身便是巍峨的鼓楼,我在这里问路的时候,当地居民跟我说这桥叫后门桥,我想这是从它处于地安门北面(地安门为北京皇城的后门),因方位而得名吧。

万宁桥不仅因皇城地理位置特殊,而且它是京杭大运河北京漕运历史的实物见证。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为解决大运河和城市各种用水需求,采纳水利专家郭守敬的规划方案,引昌平白浮等泉水入大都西门水关,扩充积水潭水量,使水由万宁桥东流,经大通桥直至通州……京杭大运河与大都城形成首尾相衔,南粮北运的漕船可以径直驶至天子脚下,而积水潭成为大运河的终端码头,当年此地店铺鳞次栉比,商贾豪客云集,繁华空前,成为京城中繁华的“商务区”。《元史》载,元世祖忽必烈自上都归,“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即赐)名曰通惠河。”于是,万宁桥成了通惠河上的第一桥。

细看这座桥,大部分桥栏已斑驳风化,与后期补修的新栏杆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出这座桥的历史感。俯看桥下,桥东桥西河沿上,各趴着一只石雕镇水兽,两两对应,又姿态各异,或探头观水,或伸爪欲试水,或凝神听水,或伏岸望水,虽体型庞大,但憨态可掬。这些镇水兽龙头龙爪,拖着巨大的尾巴,祥云纹覆盖着身上的龙鳞,像是刚从天上游临到水边。专家认为,这些镇水兽刻于元代,与北海团城上的渎山大玉海石雕,被称为传世的“大都双宝”。与岸上的镇水兽相对应,水中还有探出头来往侧上方看的镇水兽,形成立体呼应的雕刻群组。另外,桥两面中孔拱券上也各有一个伸头的石刻兽首。

离镇水兽不远的桥洞旁,岸石上有闸门残迹,说明万宁桥属于“桥闸”,具备双重功能:既作桥通行,又当闸制水。我查史料时看到一个传说,在桥下石拱正中间刻有“北京城”字样,“京”字正好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河水上涨时,如果把这3个字淹在水下,北京就有遭遇水灾的危险,“水淹北京城”之说便源于此。现在,站在岸上已无法看见刻字。万宁桥虽然只是一座小小的单拱桥,但其精致的面貌,持久的耐力,与它所担负的大运河交通枢纽地位极为匹配。

-东不压桥:一桥担两责

“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这是清朝诗人李静山描写玉河的诗句。据《日下旧闻考》中记:“地安门东有东步粮桥。”诗中和古籍相互印证,步粮桥就是现在的东不压桥。

从万宁桥出发,沿着玉河岸边一路向东南方向走十几分钟,见到地安门东大街也便到了东不压桥,它是随同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另一座桥梁。

明代中叶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步粮桥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元代这里是交易布匹和粮食的集市,所以叫步粮桥。改名为东不压桥说法不一,一说北向南的河水穿过桥下,东西向的北皇城墙又要压在桥上一部分,高大厚重的皇城墙压上桥身就要考虑承重问题,为了保障桥面畅通,设计者把桥洞一分为二,北半边的桥洞开正常的大洞,南半边只留一个流水的小涵洞,其余是实墙,这样皇城墙就等于没有压在桥上,而是由河床直接承载起来,从半边桥上越过。因为在地安门西大街北海后门稍东位置,有一座同样、同名、同一功能的石桥,所以人们分别把它们称为东、西不压桥。另一种说法,因为桥有一部分建在皇城墙外,与皇城墙有一小段距离,没有被皇城墙压上,所以叫东不压桥。至于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者的智慧,让这座桥解决了河道与皇城建筑相遇的难题,发挥了多种作用。

秋日艳阳下,站在东不压桥上,可看到燕翅、裹头、券脸石、金刚石条、石墩等大运河遗迹,石头、石碑静静矗立,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明清时期,玉河逐渐失去漕运功能,民国时期,玉河断水被改为暗渠,最终这些水利设施被填埋到地下。

2006年后,北京市启动玉河历史文化恢复保护工程,让消失的大运河重新在京城活泼流淌起来,大运河的人气在北京又旺起来了。

主讲人介绍: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市杂文学会会员,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摄影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7届高研班学员、鲁迅文学院首届电力作家高研班学员。出版散文集《与树比肩》、剧本《西交民巷》、诗集《草地戏剧》、诗画集《漫生活》(合著)。曾获首都五一文学奖、徐志摩微诗歌奖等,多篇作品入选多部文选(集)。

□主讲人:冷冰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