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加油!加油!”互相抱肩围成一圈的小学生们稚嫩的声音响彻操场上空。每天放学后,北京市东城区地坛小学足球队的小队员们都会参加培训活动,长期参加培训的60名学生覆盖了1-6年级,另外还有120人的足球兴趣班,每周课后有2次训练。
东城区地坛小学是“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北京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校足球队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具有深厚的传统。
“我们的活动内容包括足球技能培训、市区足球竞赛、足球展示活动等,”地坛小学足球社团体育主任霍振东说。
霍振东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参与组织足球队的训练,在长达二十六七年的教学工作中,他有自己的心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以兴趣为主,我们进行规律的训练和一些细节、心理的培养。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们每天的进步,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足球队采取鼓励为主的方法,保持培养他们的兴趣,每进步一点都及时表扬。足球队注重细节管理,书包怎么放、衣服怎么叠、水杯如何放置甚至鞋带由谁去系,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些低年级刚入学的孩子,不会自己系鞋带,足球队要求每个孩子都自己学会系鞋带,并与家长商量好不要帮忙。几天后,所有不会系鞋带的孩子都能完美地系出蝴蝶结。
“从一点一滴的小环节培养孩子,包括抱团加油,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教练员要清楚。这些训练,实际上是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意识,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帮助孩子们人格的成长。”霍振东说。
足球队无论严寒酷暑,每天坚持训练。日复一日,意志品质在一个个小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吃得了苦、受得了磨难,是足球队小队员们共同的品质。从一开始只能颠一两个球,到两三年后可以颠四五百个球,让学生们看到日积月累努力的成果。
足球队有个叫杨浩宇的同学,一年级刚刚加入足球队时,身体协调性不如其他同学,并不是特别适合练足球。但他坚持训练,执着地练习,短短一年时间,身体协调性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成为了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队员。一次参加区级比赛中,杨浩宇的手掌被对手踩到,疼痛难忍,但他还是咬牙坚持完成比赛,获得胜利。赛后检查,杨浩宇的手掌骨裂,他那不服输的精神震憾了老师和同学们。
“吃得起苦,受到了磨难,当孩子们站到领奖台上的时候,这是对他自己的一种认可,对他付出的一种认可,从这个角度讲,足球运动对孩子的培养,我觉得是有很大好处的。”霍振东说。
足球是个集体项目,队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尤其重要。在足球队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有意地培养队员们不埋怨、不抱怨、互相鼓励的品质。在真正比赛的时候,任何一名队员就不会去埋怨队友。教练员刻意营造的语言环境,让小队员们知道如何鼓励队友、如何互相帮助。通过时间的积累,教练教得多,孩子记得牢,便能够落实到自己的行动当中去。
有时候在比赛中,足球队会遇到年龄较大的对手。这时候部分小队员会出现畏惧情绪。教练员通过技术研究和心理教学,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灵活多变的优势,在心理上战胜自己的畏难情绪,没有负担的参加比赛。
在角逐比赛成绩的时候,教练员告诉队员们,注重能力和自我水平的展示,不仅仅局限于追逐名次。“只要我付出了,我努力了,我达到这个成绩,就是对我的一个肯定,这个比赛成绩可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一种过程性的体验。”霍振东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这种心理收获更重要,这些孩子未必将来从事足球事业,但是不管他将来从事哪一个行业,小的时候的这种经历,耳濡目染的这种感受,对他们是终身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向上的、正面的。”
□本报记者 边磊